

一园,三图,四名家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溥儒 )
吴湖帆、张大千、溥儒,在中国近代书画史上都是担得起一方盟主地位的人物。能让这三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以同一个题目为同一个人作画,算得上是画坛奇事。60年后,吴、张、溥的三幅《朴园图》同时在香港苏富比的书画专场出现了,画的主人,名叫朱省斋。
香港苏富比书画专家张超群说,内地知道朱省斋这个人的不多,他的影响力主要在香港地区的书画收藏界,40多年前他在香港编撰出版的《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迄今仍然是被海外收藏人士看重的一本著录。“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书画市场,而朱省斋和收藏界关系很密切。他自己不能算是收藏家,说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书画经纪商更准确一些。美国著名古董商庞耐夫人的收藏最近两年在拍卖市场上被追捧,她有一部分重要藏品当年就是通过朱省斋得到的,尤其是齐白石书画。”
张超群介绍,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画家张大千和朱省斋也曾过往密切。张大千寓居印度大吉岭和南美期间,请朋友在香港地区帮他打理书画事务,朱省斋一度在当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包括帮张大千搜购古书画,或参与安排脱手一部分收藏。据朱省斋撰文回忆,当年张大千大风堂收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及其他十几件文物以2万美元入藏北京故宫,他在其中也起了一些作用。日本书法文化评论家西岛慎一在他的《名品漂泊记》中也援引了朱省斋的说法。50年代初,张大千为移居南美筹措费用,计划出售部分收藏。张大千的老友徐伯郊其时在香港银行界高层任职,徐父徐森玉是北京故宫的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徐伯郊利用自己的身份帮中国政府搜集流散海外的文物,任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朱省斋称,张大千向香港大新银行贷款5万港元,并拿出以上两件名迹作为抵押,后来因为资金不足而准备卖往国外,朱省斋表示反对。徐伯郊得到消息后,立刻向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报告,并奉命展开收购抢救工作,竭力劝说张大千将两件名迹卖给了国家。到50年代末,张和朱突然反目,再无往来,但其中原因两人都没有披露过。
“朱省斋这个人很复杂。他的一生,可以按名字变化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他是‘朱朴之’,在汪伪政府任过交通部政务次长,之后脱离政界创办文学杂志《古今》,因为离开汪伪比较早,抗战胜利后没有被作为汉奸惩治;40年代末移居香港后,他变成了经营书画生意的‘朱省斋’,因为转易或收藏的古今书画精品而被后人记住。他在香港期间比较接近中国政府,1957年还获准回到内地,到北京、上海探亲访友。”张超群说,因为是文人出身,朱省斋在上海、香港都和文化、艺术以及出版界保持着密切关系,也才有了这三幅《朴园图》。在《吴张溥朴园图》一文中,朱省斋写到“朴园”的源起:“八九年前,余在蠡园之旁,购地十亩,谋作朴园址,俾遂耕读之愿……”蠡园在他家乡无锡的蠡湖边,根据朱省斋的记述,他向往那里的山水,但设想的朴园最终并未建成,10亩地也转让给他人,“朴园”实际上只是他心里念念不忘的一座空中楼阁。1944年冬天,朱省斋第一次以朴园为题,请海上画坛名家吴湖帆画了一幅《朴园图》。此画为青绿山水,气息古朴浑厚。他和吴湖帆为至交,当年有一幅清代名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从民初著名书画家、平等阁主人狄平子手中流出,争夺的人很多,他们两人打算合资买下,这幅画后来被上海法租界大佬魏廷荣得去了,他和吴湖帆没能如愿,但可见两人交情。张大千《朴园图》,1949年初画于香港,张大千在题跋中说,是吴湖帆特地从内地寄信给他,嘱他为朱省斋写朴园。这幅小青绿山水画幅很小,但经营细致、设色淡雅,画境有北宋董巨的意趣。在绘《朴园图》的三位画家中,溥儒与朱省斋结识最晚,大约在1955年,而《朴园图》绘成则早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据朱省斋回忆,他请托摄影家郎静山去台湾代为求画,时间大约是1950年中期”。张超群说,这三幅《朴园图》以前都从未在拍卖市场出现过,1970年朱省斋去世前,将这三幅画转让给了香港新文化界的一位名流人物,保存到现在。张超群说,此人也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但地位不一般,和相当多的书画名家有交往,手边自然有些很好的东西。
“有影响力的人出一个题目,然后请不同的书画名家来写,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趣味。不过在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拍卖中,出现较多的形式是一图多跋,即由一人作画,其他名家题跋,像这样跨越数十年、集多位名家为一人一题而作的书画要少见一些。”张超群告诉我,近几年来,他只记得在内地拍卖会上见过一件书画类似于《朴园图》的形式。“吴湖帆有件手卷《二十四斋室图》,好几年前在北京拍卖过,里面出现的画家有张大千、溥儒、陆俨少等24位,他们用吴湖帆家中的24个书斋号来做题,各画一幅,其中最早的画作于30年代,最后一幅到五六十年代才完成。”
( 吴湖帆 )
张超群提到的这件《二十四斋室图》手卷,2004年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以314.6万元成交,共上、下两册,分别题为《簃清秘》和《佞宋诗痕》。吴湖帆和夫人潘静淑都出身名门,家藏丰厚。他们在居所里专门留出24处房间用来保存金石书画珍品,并以所藏命名,比如吴家的“梅景书屋”,名气极大,藏有宋版画谱《梅花喜神谱》而得名。吴家还收藏了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又名《剩山图》,是吴湖帆1938年用一件古铜器商彝与人换来的至宝,他便为斋室取名“大痴富春山一角人家”。以吴家这些斋室、藏品为题,24位近现代书画名家先后应邀,各作了一幅画,而从第一幅到第二十四幅全部结集,其间长达26年。上卷《簃清秘》,画作基本成于40年代,书法名家、著名学者叶恭绰题写“簃清秘”4字,溥儒、冯超然、张大千、郑午胥、陈子清等12人各作画一幅。下卷《佞宋词痕》,里面的画大多作于1961年,“佞宋词痕”是吴湖帆一本词集的名字,但手卷和集子里的400多首词并无关联,绘画内容与上卷相同,继续以吴家的斋室或藏品为题。“佞宋词痕”4个字由书法家沈尹默题写,作画人也有12位,朱屹瞻、刘海粟、陆俨少、唐云、应野平、谢稚柳、程十发等海上名家都在其中。吴湖帆自己为24幅画题跋注释,并钤上他所收藏的先秦以来历朝官方权印与名家刻章,这件手卷也因此被书画界比为现代的“兰亭集”,称其“荟百代印章精粹,集世纪名家墨华”。
朱省斋在40年代已经和吴湖帆交谊深厚,对《二十四斋室图》上卷《簃清秘》的来历应该是熟知的。朴园虽说子虚乌有,但他花费10年时间向吴湖帆、张大千和溥儒求画,问叶恭绰索字,未必不是受到了《二十四斋室图》雅好的促发。有意思的是,三人作画时间、地点和环境全不相同,画意却十分近似。张超群说,世上并无朴园,朱省斋也不可能将先画成的送去给后面的人看,只能说中国书画意象相通,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也大体一样。■
( 张大千 )
( 三幅《朴园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