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的冷与热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创业板的冷与热0

创业板开板已经进入到冲刺阶段。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自7月份以来,已经受理了149家企业的发行申请。深交所方面也开始组织全网络测试。早在筹备之初,证监会就提出创业板预计10月底或11月初挂牌。不出预料,IPO首单指日可待。

企业界趋之若鹜,投资者却似乎并未表现出对应的热情。自7月15日开始接受开户申请,监管层曾经预计的火暴的开户局面就一直没出现,户口数量的增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截至8月底,创业板开户数量还只有230万。开户率,即创业板户口数量占沪深股民的比率仅有3.68%,而普遍预计创业板的潜在参与者应该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即开户率要达到10%~20%。当然,随着创业板的迫近,开户速度会呈加速的态势,一周增加几个百分点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创业板股票一旦开始发行了,“新股不败”的预期下,投资者很可能一窝蜂地挤进市场,管理者担心的集中开户的拥堵现象到那时就可能发生了。说到底,投资者之态度不积极实际上是对创业板开通时间不确定的一种消极应对,此前股指期货3年箭在弦上而未发,早早备战的投资者都吃了亏。

开户不足或者还表现了投资者对手续繁杂的抵触情绪。美国有三大交易所,投资者要开户投资只要找一家证券交易商或者银行,开一个账户就可以同时买卖三大交易所的股票、基金和期权了。但在中国投资,这里只有两家交易所,却要分别开户,加上每个交易所上市品种还有A股B股之分,还要分别登记开户,如果你要通过基金公司来投资股市,那还要在基金公司登记开户。一个对所有品种都感兴趣的投资者手里得有7个手续,现在,则是8个。创业板这个户口之不同,还不是数量上的,过去7个手续,即使风险最大,有可能一天内亏蚀掉全部本金的权证,只需到营业部声明风险自担即可。创业板这次却是有门槛的,申请开户的需要有两年的投资经验,未具备两年交易经验的投资者在签署风险揭示书的同时,还应就其自愿承担市场风险抄录“特别声明”。这还不算,所有申请者还要经过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测试,通不过则不能开户。

开户遇冷,但并不说明开板后创业板股票不会被热炒。曾有猜测,创业板在交易所接受特别的“待遇”,优待之一就是涨跌停板放大到20%;优待之二则是“T+0”交易,时时买卖。对缺乏投机工具的股市这两项无疑是增加吸引力的法宝,主板市场期待多年,一直等不到。但问题是,20%的涨跌停板只是写在《创业板交易规则(草案)》上,直到今天,正式的《规则》还没有出台,没有游戏规则,投资者还只能靠猜测决定取舍。可最新得到的线索却是负面的,比如,9月12日深交所组织的创业板发行及交易全网测试中,实行的仍是“T+1”交易,涨跌幅限制也是10%,暗示着业界期待的“T+0”交易和涨跌幅扩大到20%的希望十分渺茫。

创业板上市的都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增长潜力大的同时经营波动也大,客观上要求更灵活的交易方式。交易方式上若不能反映这一特点,对追求高收益同时愿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显然丧失了吸引力。而相对于主板,创业板降低了对企业规模和财务状况的要求,维护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秩序,无论如何也会在信息披露和退市上有更高的要求。若真的按管理层的表述,创业板退市规则在退市标准、退市程序和退市方式等方面都更为严格,具体表现为“多元标准、直接退市、快速程序”,股票的流动性和价值很可能一天归零,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将远远超过主板的风险。

交易规则上“弊多利少”,创业板的投资者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创业阶段公司的高成长性上。本次149家已受理企业,冠以高新技术的产业比例颇高,占比约为68%。但通过股权数量的分析,创业板相对2004年登陆A股市场的“中小板”,或者称“小小板”更贴切。从总股本看,这149家企业发行前平均股本为0.77亿股;中小板293家企业发行前的平均股本总额为1.02亿股。从拟发行股份看,平均拟发行股份约0.24亿股,为目前中小板企业平均首发股份数的70%。另外,创业板拟募集资金额则为中小板的62%。如此看,创业板并没有比中小板小多少。

全世界多个交易所推出创业板,很少有成功的。唯有纳斯达克最成功,成功的基础是1∶2的淘汰率,万余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