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诗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寇研)

查理·希尔,《是名画总要被偷的》主角,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希尔从事警察职业中最危险的工种:卧底,专门负责追踪被盗的艺术杰作。比如鲁迅先生小说《呐喊》封面上那幅著名的《呐喊》,原作价值7200万美元,便一度由希尔先生扮成收购艺术品的代理人,经过多次短兵相接,从黑帮手里骗了回来。

在透露卧底经验时,希尔先生有一大堆“不”的原则:不带武器,不带任何隐藏式录音设备,不粘假胡须,不改变发型,不穿防弹背心……一句话,他不相信机械,他相信直觉。机械总有出错的时候,一旦出错就难以挽回。假如他掏出枪,叫盗贼把画放下,双手抱头蹲在一边,可那个亡命徒朝他走来,而他的枪总也打不响,可以设想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报复。

希尔先生的观点有手工作坊的味道,其对直觉的信任,似乎还有诗人的浪漫。想来,他和罗素应该会谈得拢,也会容忍波德莱尔“反感”的雨果。罗素对普通人的忠告是,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便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整天在谈判桌上与人性最阴暗面打交道的希尔有点像手术室的医生,这一刻还在清理肠子,下一刻便捧着饭盒吃得津津有味。雨果的风格,质感粗厚,无论悲喜,都显出永不疲倦的好胃口。老江湖希尔先生不会介意偶尔来点粗的、猛的,他也常喝威士忌。

波德莱尔可受不了雨果年画式的喧闹。太幸福或明目张胆的痛苦他都排拒。乍一看,还会以为他的神经和普鲁斯特一样脆弱,其实他更喜欢流言般暗地里腐蚀人心的苦痛,他很中意这种缓慢、悠长的调调,所以他一生都在埋怨母亲改嫁,不允许自己有片刻松懈。波德莱尔肯定也不会买罗素的账,他厌恶吃饭,尤其厌恶肚子饿了吃饭,因为那表示自己对自然本性的妥协。这倒不是因为他想成为尼采式的“超人”,而源于他对一切自然状态的憎恨。天地间,这个名气冲天的大诗人,扮演的是希尔的警察角色,动不动就掏出枪来瞄准一切缤纷烂漫。

波德莱尔也有一堆“不”的原则:不喜欢动、植物,不喜欢四处流动的水,不喜欢新鲜蔬菜,不喜欢不化妆就上街的女人,不喜欢孩子的诞生……他崇拜秩序、技术,享受被统御,就如希尔享受在直觉中纵横捭阖。一个是警察中的诗人,一个是诗人中的警察。唯一相同的地方,希尔耗费数年追寻一幅失踪名画,在于他深刻理解艺术精髓的不可复制。而波德莱尔憎恶自然的繁衍生息、憎恶在儿子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在于他病态的自恋。他认定自己的不可复制,包括《恶之花》和这帧快照中的传世形象:“波德莱尔迈着缓慢的步伐,以一种略带摇摆、稍微女性化的姿态穿过拿穆尔门的土台;他留心避开粪堆,假如下雨,他就踮起漆皮浅口鞋尖跳跃前进,他喜欢看在鞋面映出自己的身影……” 警察诗人

上一篇: 测不准原理
下一篇: 明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