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1885年他们横过英吉利海峡
作者:何潇(文 / 何潇)
( 3月12日,圣·卡斯利(右二)、巩俐出席2009巴黎时装周路易威登品牌秀 )
圣·卡斯利(Yves Carcelle)今年61岁,却像个拓荒者一般精力充沛。他的同事告诉我,卡斯利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早得惊人——人们接到他的邮件,很多都是清晨6点发出的。在接受我采访的前一天,他辗转北京、宁波、上海,处理各种事务,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待我见他时,他脸上没有半点疲倦的神情,说起话来,依然神采飞扬。
在路易威登近些年来迅速扩张的全球版图背后,圣·卡斯利是一个重要名字。我试图提问这个“拓荒者”,在白布上看见图景的秘诀在哪里?他给了我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主角是一个19世纪的法国少年,父亲娶了新太太,少年却不喜欢。于是,16岁时,他离家去巴黎,找到一份工作,为准备出门旅行的优雅女士打包行李。这份工作被少年干得十分出色,但多年后,他有了新念头,很快,他设计并制作了第一个现代旅行箱。接着,他在巴黎开了第一家店,这是1954年的事,店名叫路易威登。
“这个故事让我很着迷,一直激励着我与同事们。我在想,1854年的路易·威登先生或许就是有了一种远见,认为旅行的方式会发生改变。”圣·卡斯利说。路易威登诞生在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随着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人们的旅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此前的几个世纪里,环球旅行主要限定在士兵、商人等人中间,而新出现的交际手段在改变整个世界。在19世纪中叶,这是很令人惊奇的一点,或许也可以看成是摩登世界的开端。因为这个远见,路易·威登先生征服了世界。”
令圣·卡斯利着迷的,还有一个与英吉利海峡相关的故事。1881年,已有人准备在英、法之间开凿隧道。此时,路易·威登先生对儿子说,自己已老,希望子女能学习英文,以便去英国开第一家威登店——“这样,我们会成为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开店的品牌。”后辈们学了英文,4年后,在英国开了第一家店。“唯一的问题是,当时开始建造的隧道工程后来中止了。所以,我们得等到1993才能骄傲地宣布,我们已经把自己的货品运过了英吉利海峡。”圣·卡斯利说,“但这种冒险精神激发了我们。1992年,我们在中国开了店,1993年,我们在越南开了店,很快,我们又要在蒙古开店。这与路易·威登先生在1885年横过英吉利海峡时,是相同的企业家精神。”
专访路易威登全球主席及行政总裁圣·卡斯利
( 马克·雅各布斯 )
三联生活周刊:1992年,您第一次把路易威登的专营店开进了中国,这一年对于中国,是极为特别的一年。但在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几乎没有“奢侈品”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太可能”的市场。您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形?
卡斯利: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了中国。我从恒隆广场一直走到上海外滩,看到满街都是骑自行车的人,汽车很少,气氛非常梦幻。1991年,我们做了进入中国的决定;第二年,我们在北京开了店。我们在当时就意识到,这里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这是因为,在90年代初期,已经可以看到社会在发生转变,可以就此想见未来20年这里将会发生的改观。这好比是一种历史加速度。此前,我曾经向一个我很信赖的法国政界人士谈过这件事,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曾不停地向我讲述在中国看到的转变。我逐渐确信了,这是一个正在走向繁荣的地区,尽管此时,这里的奢侈品市场还不存在,但我认为,也许正因如此,走在前面的品牌才是有远见的品牌。
( 圣·卡斯利 )
三联生活周刊:从1992年至今,您亲见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成长,此间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卡斯利:在历史上,我们还不曾看到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城市化的过程,欧洲花了几个世纪,而中国花的时间不到一代人。现在,我回想起20年前第一次走在上海街头的情景,就像是几十年前走在美国街道上的感觉。你能感受到世界在变化——街道在改变,交通工具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也在改变。我每次来中国,都能看到中国是如何加强其基础工程建设的,而在美国,这种基础工程建设基本停止了。从肯尼迪航空中心走到曼哈顿,你看到的情景与几十年前几乎一样。而在中国,6个月就能发现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这体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 位于法国的LV的第一个手工工场 )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留意到,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你们也在向宁波这样的二线城市扩张。在选择开店城市时,有否依据的标准?
卡斯利:我不认为这些城市是“二线城市”,尽管与北京相比,它们不那么大,但它们中许多都比欧洲国家的首都大。以世界的标准看,一个人口达到800万的城市,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了。而据我所知,中国有103个城市的人口超过百万。我们知道那里有潜力,问题不是这些城市——宁波、太原,甚至乌鲁木齐——是不是有潜力,而是我们是不是能找对环境。我对奢侈品的定义是,奢侈品是能带来情感的东西,它贯穿在买、卖、赠与以及提供的各个环节中,所以,一切都必须是完美的。产品质量如此,环境也是如此。环境是服务,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商品会成为怎样的商品,这也是我们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品牌的原因之一。我们所有的商品都只在路易威登的专卖店里出售,全球的专卖店都由品牌统一管理,因为我们希望能完全控制商品所处的环境,店内环境、商场环境,都应该是对的。
三联生活周刊:市场扩张会带来一些与奢侈品本质相悖的问题,譬如,您刚才谈到的情感。过去在一些传统家庭里,父母倾向于将奢侈品作为礼物留给儿女,这是出于物品本身的珍贵,奢侈品也因此具有普通商品所没有的情感色彩。但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和新产品推出频率的加快,奢侈品比以前更容易为大众获得,物品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也随之淡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卡斯利:你看过时装秀,你认为它带有情感色彩吗?我认为有。一个生产于上世纪的老旅行箱,它带有情感色彩么?我认为也有。实际上,奢侈品包含有两种不同的情感。路易威登的魅力之一,在于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价值。我们今天生产的箱子,与一个世纪前生产的箱子有相同的东西。我们的Monogram是在1896年诞生的,我们最受欢迎的一款旅行箱,最早诞生在1924年,从那时开始,没改变过1厘米的形状。我们从来也没放弃过这些老东西。我们能建立起这种情感联系,让顾客了解,他们所拥有的这个箱子,与几十年前甚至100多年前的那个箱子,有着同样特征和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个箱子中,你可以看到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设计的每季最新的流行,永恒价值观与现代创造性结合起来,就成了品牌的魔力。顾客买这个包,买的是两种情感:一种来自过去,它的细节、皮质、形状、色彩……一种来自现在,它的设计、变化……这些你在时装秀上可以感受到,它是对历史的一种重造。奢侈品牌一定要尊重其根源,如果没有历史,这不是真正的奢侈品,但过去并不意味着乏味和缺乏创造力。
( 路易威登博物馆 )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了马克·雅各布斯。你们最初是如何想到找他来做艺术总监的?马克是一个“鬼才”,他身上有许多独特的东西,他的个人风格与人们印象中路易威登的经典形象,一开始有着许多不太相符的地方。
卡斯利:最早想找马克·雅各布斯的人是LVMH集团主席。大概是1996、1997年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对我说:“我觉得咱们该雇个艺术总监,我遇到过马克一次,这个家伙非常聪明,完全生活在宇宙之外,我觉得你该见见他。”于是我给马克去了电话,就这么建立了合作。最开始,马克的出现确实有些惊人,他的那种下城风格,但就是他的这些,给我们带来了现代性。我很喜欢与马克合作的一点是,他重塑过去的能力非常强。譬如,他与斯蒂芬·斯普劳斯(Stephen Sprouse)合作,将字母涂鸦在包上——没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正是对我们一个传统的再创造。我们的脑中有两种全然不同的化学物质,一种十分符合逻辑,另一种完全难以捉摸。这两者混合,形成了路易威登这个品牌十分有趣的东西。马克也是这样,很少有人了解6个月以后的时尚是什么样子,但马克了解,同时他也很懂得怎么在历史上进行创造,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两种化学物质的组合。
三联生活周刊: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许多品牌做出了一些措施,譬如打折,或者与一些低端品牌做跨界合作,但你们一直坚持不打折的原则。这种底气来自哪里?与此同时,一些奢侈品牌开始注意到网络市场。譬如YSL,已经在Twitter与Facebook等SNS网络上有所行动,但你们对此却没有动作。您如何看待新营销模式对奢侈品传统销售方式的影响?
卡斯利:每次危机到来,都能看到两种态度。其中一种是坚持原有的原则,就像我们所做的,不做任何折扣。顾客买一个东西,等上几个月,马上看到它的价格下降20%。对于我们而言,这与奢侈品本身的特质是全然相反的。在美国,有一些品牌的折扣非常大,令顾客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完全不是奢侈品。有趣的是,这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销量的增加。从我们上半年的财报上,你可以看到两位数的增长。至于网络,LVMH集团有一个E-Luxury的网站,但它与危机没有关系,是当时为了测试电子商务而开通的,现在它是一个提供信息的网站。在美国的路易威登网站上,有在线销售,但这只是一种服务,是由于有些顾客可能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对我而言,传统销售还是奢侈品销售的主要方式。网络销售可以看成一种额外服务,但我们还是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店铺上。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了解到,路易威登已经确定参加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参展的大致情况?1893年,路易威登参加了芝加哥世博会,很多人将这次世博会看成是路易威登从法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突破点。您如何看待世博会给奢侈品带来的机会?
卡斯利:实际上,我们参加了很多次世博会,甚至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之前,我们就已经参加了。我们参加这个世界性博览会的原因之一是,博览会本身具有迷人的现代性,这也激发了品牌去创造自身的现代性。比如说,我们参加了去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举行的第39届世界博览会,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展厅全部由海盐组成。我的同事模拟了一个将潮水退回大海的场景,以此来说明可持续发展不是穿不穿兽皮,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向自然适当索取资源,不需要的时候,将资源退回给自然。上海是一个象征着现代化的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与法国展馆合作,设计制作了3D动画,但这不是商业性的,是对法国的一种展示。■ 他们横过1885英吉利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