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蒙首先是一种蔓生植物的名字——女萝青灰色,攀缘如带,因为多寄生于松树,也叫松萝。在曹操儿子曹植的一首《杂诗》中,将它与浮萍做对比:“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为什么称“蒙”?它把树干蒙蔽了。最早的辞书《尔雅》又称女萝为“王女”,东晋郭璞对此“王女”的解释,能深入理解其含义。他说,女萝是唐蒙。唐是大,也是空虚;王也是大,女是柔。以此联想,蒙是在对树干的缠绕依附中,空虚寄生着长大,树干是母。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用到一个词——“蒙彼绉絺”。这是一首嘲讽贵妇人的诗,诗中最后一段说道,“瑳兮瑳兮,其子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展是礼服,瑳是鲜洁如玉的形容;绉絺是细葛布内衣,绁袢是系内衣的带子。这个词又能说明蒙字的两重含义,第一,蒙是养,绉絺紧裹在身上,吸汗,揩摩身体,吸纳便是养。第二,绁袢保证了绉絺能紧裹身上,女萝本身也似带才得以缠绕,这是说,约束才可蒙蔽,蒙蔽方可得以寄养。

为何蒙须以约束为前提?没约束是乱,朦胧就是乱。朦胧这个词原形是《诗经·邶风·旄丘》中所用到的“蒙戎”。这是一首女子思春曲,第三段是“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不同”。翻译过来大意是,裹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他的大车不再往东来接我。好弟弟啊好哥哥,本来相同的心已经分离。这个戎非兵戎,而是茂盛,是无数细毛蓬勃。后来为了分别,司马迁改蒙戎为蒙茸,茸是初生细毛,蒙茸成为无数茸毛的涌动。西汉扬雄在他描写甘泉宫的《甘泉赋》中,形容汉帝祈天赐福,八方之神都来清道,蚩尤之类佩宝剑持玉斧,用了“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陆梁而跳”,给蒙茸之乱以风云磅礴之势。陆梁是马跃状,《庄子·马蹄》说,“吃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理解了这些背景,才可能体会《周易》蒙卦的真正含义。

《周易》把蒙卦排在第四位,乾、坤共同构成第三卦“屯”,屯是厚积,万物在厚积中始生。万物始生必蒙,这就是萌,蒙厚淳朴,稚嫩而具生命活力,它的养料有反卦“需”来供给。萌是生命蓬勃,只要处理好约束与阻碍的关系,人生就可造化,就有正果。《周易·杂卦》中对此卦的总结是,“杂而著”——著是显露,显露成名。苏东坡对此的解释,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此卦的内涵:“蒙正未分,故曰杂;童明,故曰著。”换一角度,蒙正就是造化过程——“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蒙稚是动力。

蒙稚是小,小就能给以养,养正便为大。蒙稚是蒙昧,蒙昧中蒙茸而乱,幽昧通过理智疏通便是光明。这就是“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巽是风,顺风而入,是吸纳,也是疏通。蒙卦的卦形是坎下艮上,坎是水,艮是山。萌之意象,靠山下有泉滋养,是因“童蒙求我”。换一角度,水是坎,又是险,它来自蒙稚的本状——乱,但山在水上,山是止,所以是内险外止。如何止呢?通过上互卦坤与下互卦震养正。

由此读《周易》蒙卦,初六到上九,无非是叙述了从启蒙到包容,启蒙后如何再开发,开发后又如何自我控制的过程。先论述如何“利用刑人”启蒙,这里的“刑”是指规正约束,“诚则形”的意思,而非“利用受刑者”。约束是养中为正,所以解脱约束,就会乱而不利,“用说桎梏”的“说”是脱。“包蒙”是指包容众蒙,“纳妇”是指阳刚生成后要受众阴之归。“克家”指能承担家事,以卑子姿态承担家事,就是处卑而任尊者事,卑是柔,尊者事是刚。“取女”与“金夫”,还是阴阳关系,取女即娶女,金夫指阳气过足的丈夫。娶来的女子遇到丈夫阳气过足,就难有其身,这是说阳气将阴气遮蔽了,难有阴阳融合。女子的身体都没有了,就阴阳失调了,在“纳妇”与“子克家”的前提下,说的还是卑以吸纳、以卑为尊的姿态。现在的注释,注到此处多为荒诞。我读到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先生的《周易译注》中,竟将“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翻译成“不用去抢女,看见武夫,要丧命”。如此实在误人子弟不浅。

童蒙这个词包含着质朴与可塑性,老子提出“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沌沌是水流混沌,无所分别,冲动而有活力,“孩”指小儿以笑应和。曹植的《平原懿公主诔》中就有“在生十旬,察人识物。仪同圣表,声协音律。骧眉识往,俯首知来。求颜必笑,和音则孩”。骧是举,骧眉也就是抬眉。老子的说法,婴儿应和就是启蒙之始。童蒙之可塑性,一是因为始,二是因为本性柔弱,三是因为“贵食母”,与《周易》蒙卦的意思一致。始就有成,柔就能达刚,母就能哺子,这就是童蒙为吉的内涵——反蒙为圣,就是顺。

至于“击蒙”,击是激,激蒙是对童蒙的开发,开发至极,野心膨胀,占有他人空间,就成为侵略;伤害他人,就为害。这是告诫人获取能量后必须自我控制,不可弱肉强食。其中卦象的意义是——山为艮,艮为手,就是击。艮如不能止,水为坎上升,便为盗为寇。御是禁,是止,坎止于山下,巽为风就登在山上,顺风而下,又是上下通顺。 蒙

上一篇: 哪儿来的激素
下一篇: 禁断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