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我吧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美国有个热门电视连续剧,讲一位叫莱特曼的心理学博士帮助警方破案的故事。有人站在警方的立场把该剧英文名字《Lie To Me》翻译成《别对我撒谎》,可也许我们更应该按字面的意思把它翻译成《骗我吧》,因为科学研究证明,目前所有审讯方式都是不可靠的。

美国人在50年前曾经花费了很大力气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审讯效率,但结果被证明是个灾难。比如,美国人曾经试图发明出一种“审讯药”,犯人吃了就会不打自招。这项研究最早的目的是为了对付纳粹,但“二战”结束后又爆发了“冷战”,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于是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实施了一个名为“蓝鸟”(Bluebird)的计划,以前纳粹医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开发出一种思维控制类化学药物。他们试验了包括大麻和海洛因在内的各种神经性药物,这些试验间接地促成了这些毒品在美国的流行。

下一个进入CIA视线的是化学合成致幻剂LSD(麦角酸二乙酰胺),这种神秘的小分子无色无嗅无味,没有副作用,没有生理成瘾性。初步试验证明LSD能让人放松警惕性,在辅助审讯方面很有前途。可后续试验却发现LSD还会引发试验对象产生妄想症,他所招供的内容十有八九不是真的。大概是为了保住研究经费吧,“蓝鸟”计划的成员们又建议把LSD当做“抗审讯药”,他们设想所有派入敌后的特工人员每人都带上一点LSD,一旦被俘就偷偷服下去,然后就可以瞎说八道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CIA在审讯药物方面的研究思路极为混乱,甚至可以说毫无头绪,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可靠的试验对象。纳粹军医得到的数据来自集中营的犯人,美国人肯定不敢这么做,于是走投无路的CIA科学家们只好在军队士兵、监狱犯人,甚至大学生身上打主意,LSD最早就是通过CIA进行的秘密试验流传到社会上去的。再后来,CIA甚至把魔爪伸向了妓女,他们买通了一批旧金山的妓女,让她们偷偷给客人服用LSD,然后通过单方向透光的屏风,观察嫖客们的反应。

CIA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审讯药”,还包括审讯手段和技巧,使用酷刑则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1963年,CIA把这一阶段的所有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Kubark审讯手册》,仅供高级情报人员使用。后来美国军方又根据这本《Kubark审讯手册》改编成《野战手册34-52》(Field Manual 34-52),下发给基层官兵,指导他们如何审讯战俘,以及如何在被俘时对付敌方的情报人员。

当然,所有这些“科学研究”都是在高度保密下进行的。可是,根据美国的信息公开法,所有政府文件到了一定年限后都必须公之于众。可以想象,当这批CIA文件被公开后,美国公众反应强烈,CIA不得不立即叫停。虐囚事件曝光后,美国陆军迫于公众压力,于2006年公布了野战手册修订版《Field Manual 2-22.3》,列举了19项可以使用的审讯方法,包括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感情拉拢和审判员车轮战等看上去相当温和的手段,同时将另外9种方法视为非法,而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不管用,而是因为它们太过残忍,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CIA拒绝接受美国陆军的新规定。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曾经公开支持CIA的做法,并列举了几个案例,试图证明一定程度的酷刑对于保护美国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布什也发表讲话称,CIA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违反美国陆军的新规定。但是,当美国政府下属的“情报科学委员会”于2006年出版了那份调查报告后,布什和切尼都不得不闭嘴了。

该报告明确指出,刑讯逼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让某些犯人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且还会让他们胡说八道,供出假情报。不仅如此,那本被美军使用了多年的《审讯手册》上列举的所有方法全都没有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因此全都不可靠。该报告专门有一个章节讨论了犯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变化是否可以作为判定撒谎的证据,作者调查研究了57篇相关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说,目前判断犯人是否撒谎的各种标准几乎都没有科学根据,和瞎蒙差别不大。换句话说,犯人尽可以放心大胆地欺骗审讯者,再牛的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那部电视剧只是好莱坞编剧们的臆想,没有科学根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该报告认为,不同的审讯对象,以及审讯双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都会对审讯结果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每次审讯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套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审讯过程。这个结论几乎等于宣判了科学介入的死刑。大多数美国情报机构的专家们也持有相同看法,他们认为审讯是一门手艺,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科研。所以,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法说服那帮老油条们接受科学,但从目前情况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不管怎样,奥巴马目前新成立的审讯专家组直接划归国务院管理,撇开了一向高傲自大的CIA,美国情报机关的审讯方式注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