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老农谈“菜篮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阮红松)
按一般经济规律来说,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不景气,会让物价下跌,但中国的“菜篮子”价格却一路猛涨,年底可望达到增长率的最高点。近期,我回了一趟山区老家,谈到令人忧心的“菜篮子”,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伯父,给我算了一笔账。
我们这个家族,现有32人,其职业组成为:15个公务员,8个工人(打工),4个商人,5个农民。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分别是我的老伯(61岁)、伯母(58岁)、二伯(57岁)、二伯母(53岁)、堂嫂(39岁,左手有残疾)。如果将这个家庭划成一个小国家,就是5个老弱病残的农民在生产食品,养活27个身强力壮、高消费的人。5个人年生产粮食3000斤左右(折算成白米)、菜油100多斤、蔬菜2000斤,养猪3头,5个人年消费粮食2000斤左右、1头猪、70斤菜油,蔬菜只产自食,共结余粮食1000斤左右、两头猪、30斤菜油,蔬菜缺钱时能从牙缝里挤出500多斤。这结余的部分,就走向市场了,去养活其余的27个人。这伙人,用手里的工资去买这么点食品,物价是多少?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案,不代表中国城乡食品供给失衡的总体情况,全国有那么多种粮大户呢,那么多种菜大王呢,有那么多养猪专业户呢。但是你别忘了,全国有那么多家族无人从事农业生产呢,有那么多人口完全靠购买食品过日子呢……这么一平衡,伯父家的个案,就有普遍性了。农业生产的弱势地位,决定了“菜篮子”的价格走向。一切抱怨只能是空喊,一切理论也只能是空谈,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工资涨得再多,也是白涨。临走时,老伯父对我说:“你这么忙着各地搞调查,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去种一棵菜,解决晚餐没菜吃的问题。”细品这句话,我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 菜篮子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