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圻:李宗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王学圻:李宗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0( 王学圻 )

演这部戏之前,关于李宗仁,我知道,但是不怎么了解。原来我印象里李宗仁就是穿一个黑色中山装,蔫蔫的一个老头。看了剧本后,我觉得这个人物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作为国民党高层领导,敢跟蒋介石以“争总统”这种方式叫板的,还没有。

李宗仁是桂系军阀,风流倜傥,不论是在他个人爱情方面,还是在战争业绩。我研究关于他的资料,发现李宗仁非常注重形象,服装、头发之类都很注意。一个人注意自己的形象,那么说明他还是渴望生活的,说明他有生活情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他76岁的时候娶了27岁的新娘,这说明他还是很有活力的,不像之前我想象的是一个糟老头。在军事上更不用提了,他是桂系出类拔萃的将领。这个老头很有魅力,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在国民党的位置,他和蒋介石的对话很有意思,话里话外都让蒋介石听得懂。

电影里有这么一场戏,蒋介石当总统,大典之前,他问蒋介石明天穿什么衣服。蒋介石说穿军服吧。李宗仁就特别老实地穿着军服去了大典,结果到那儿一看,蒋介石穿的是长袍马褂,把他就给晒那儿了。原来这儿有句台词,我不知道后来删掉了没有——他走到蒋介石面前说:“委员长这个气质,穿什么都一派军人风范。”——我觉得这种东西非常有意思:表面上在夸蒋介石,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还有一场戏,李宗仁选上了总统。他很得意地走到蒋介石面前,伸手要和蒋介石握手。但蒋介石并没有和他握手,只是鼓了掌。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明显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情景下政治军事人物的反应——蒋毕竟是委员长,他不能翻脸,作为公众人物,他心里不满,但在那种场合下也不能够做过分的举动。

为什么他能够和蒋介石有这样的对话,他和其他国民党将领的状态不一样,他生活得那么高兴,兴高采烈有活力,除了在事业上他有些担心。所以他看上去似乎比蒋介石更洒脱更机敏一点:话说得得体不得体,哪些话能不让你听见,或者面子上听了没什么但是让你心里头难受,他心里很清楚。比如他对待蒋介石,上下级的位置关系摆得很好,但是也不失他自己的见解。比如他说“原来总统发话了,那么我不敢坚持”,说明现实到这份上了,不是我不想退而是不能再退了。还有那句“也许……也许能成”,这就把这个级别的人说话说到了一定程度,滴水不漏。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另外一场戏,是他送司徒雷登回国。那段戏可能现在剪了不少,那段戏里,我设计他戴了墨镜去送司徒雷登。他用戴墨镜来表达当时他对美国大使的鲜明态度:我得让你看出来我对你不满,对美国人不满。而且他看司徒雷登看了好长时间——他的话不好说,但是表达了我看不起你,看不起你说瞎话。他是军人出身,是有民族自尊心的。

李宗仁和蒋介石争总统,他不是斗气不是无准备的,他觉得自己有能力,而且他比白崇禧的能力显然更高,他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都很准确。

1945~1949年,是中国的大转折时代,也是混乱的时代。李宗仁上台后,事实上他对国内混乱的情况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他在收拾蒋介石下野后留下的烂摊子,为此他去和宋庆龄谈话,想说服宋庆龄出山。如果你注意,他对不同人说话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对宋庆龄是很诚恳的,但是对蒋介石讲话,就往往有弦外之音。他从军阀混战的年代过来,几派之间都有点相互不服,势力权衡的心理他们都有:“我占多大比例,我说话多大分量。”他太明白了,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他明白至极。实际上他自己的力量,他觉得不低于蒋介石,所以他才能做到这样,他会向蒋介石表明他还是能抗衡一下的,不是那么怕的,至于成与不成那是另一回事。

历史上,李宗仁主张和共产党谈判,谋求划江而治。但是蒋介石也说,划江而治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想法?我认为,他是从自己的实力和影响上进行的通盘考虑。他是明白民意在哪儿,国家民族应该往哪里去的。但这里有没有他考虑到自己个人的地方,我认为是有的,比如他也想保全桂系,委曲求全。他在这里面一直在不断努力奋斗,争取。

《建国大业》对于这个人物其实描写不多,我演出这个人物,很重要的一点,是演出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不是我们之前想的那样:李宗仁是一个军阀,一个坏人。

《建国大业》整体上,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是本着人性化的态度,努力还原他们的历史面貌。比如,蒋介石和蒋经国是怎么回事,杜月笙、冯玉祥又是怎么回事。因为人本来就是这样的,就算是坏人也不是天生的,在社会中起到了那样的作用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我觉得这部电影还原了历史真面目,也还原了共产党当年的统战力量,毛主席怎么英明,怎么借助这么多人建立一个国家。大家都是高智商的人,主席就真是超高智商的人,你看主席身边的大将们为什么服主席?那还是因为主席的文采和韬略。这片子主要就是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还有中国这些优秀将领,中国不缺乏人才。■ 世界大战历史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生活一个蒋介石李宗仁王学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