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向俄罗斯的“西北风”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什么都可以制造的,有些东西必须向外国采购。”这是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Nikolai Makarov)在8月26日证实将向法国购买1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消息时说出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后,不能不让人想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曾借助资本主义大萧条从法国获得驱逐舰建造技术的经历。但现在的问题是,法国为什么会在此时将“西北风”级舰卖给在军事上与北约渐行渐远的俄罗斯?
2000年12月22日,法国海军与舰艇建造技术局(DCN)签订了一份35亿法郎的合同(约合4.72亿美元),由DCN为法国海军建造2艘2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首舰被命名为“西北风”。2001年8月3日建造合同生效时,“西北风”级的项目经理杰罗姆(Jerome Tard)说:“‘西北风’的主要特点可能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DCN、阿尔斯通公司寻找最有竞争力和成本有效方案来设计、建造、运营这2艘舰的一种尝试。”杰罗姆的这番话,说出了法国积极建造“西北风”级舰的真实意图。
与俄罗斯一样,作为追求军工产业完整布局和装备国产化的法国,“冷战”结束后一直在探索确保重点、节省成本和军民通用的装备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法国的军工产业规模过大,且裁员需要高昂的补偿,同时法国又不想放弃作为欧洲独立防务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身份,因此在欧盟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军转民”措施时法国的行动是最慢的。1999年初,北约的西欧盟国为了适应21世纪海上联合作战之需,提出了要加强战略海上输送能力的要求,这刚好符合了法国想维持军火出口、“以军养军”的意图。法国造船业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建造高附加值的豪华游轮和特种船舶,于是法国为了维持其造舰规模和控制人员流失,对“西北风”级舰采用了分段、模块式造船的模式,由阿尔斯通公司所属的大西洋船厂建造前段、舱室、机械部分和电力推进部分,由DCN所属的布雷斯特船厂负责建造中段、舰尾和作战系统并承担全舰的合龙。在这其中,大西洋船厂承担的大约40%的建造部分全部采用商用标准,而这就催生出了“西北风”级舰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所谓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就是将船用电力推进电源和船内日用电源合并在一起的系统。舰艇采用全电力系统后,除了具备油耗低、噪声低、布置灵活、启动停车倒车快和操纵灵活等电力推进的优点外,还可以通过对全舰能源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对未来的高能武器、雷达探测器和舰艇自动化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种舰船总体优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产物,实际上,此前已被大西洋船厂用在了多艘豪华游轮和特种船舶上了,这次装在2万吨级的军舰上应该说是一种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平行转移的尝试。
尽管法国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设计上延续了当年路易十四打造舰队时精雕细琢的风格并大量采用了新技术,但它毕竟是充满了法国“防务个性”的产物,而这一点在欧洲和北约盟国看来也许并不可取,因此当比利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面对法国热情的合作之邀时仍显得有些犹豫。这其中一定有害怕一旦与法国公司合作将受到其裁员成本过高连累的原因,而所谓担心“西北风”输送兵力有限(450人)和只能搭载起降直升机(起降点甲板承重仅为16吨)也许仅仅是借口。在这种情形下,法国只能把合作方向转向了俄罗斯。俄罗斯虽然在“冷战”后军火出口连年攀升甚至超过了法国,但其武器出口结构中主要是空军飞机、防空导弹和陆军的成套装备。由于这些装备在电子和信息技术上的落后,已经开始吸收法国在这方面的过剩产能(2009年法国已经向俄罗斯出售热成像仪来改进空军和陆军装备)。至于俄罗斯的造船业,在失去了在乌克兰的造船厂和大量技术人员后,新的大型水面舰艇研发和建造基本处在了停滞状态。于是就在俄罗斯急需增加海外兵力投送能力的时候,法国的“西北风”来了。
2009年底,“西北风”是否能加入俄罗斯舰队将会有一个明确答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们将如何解释这两个“冷战”中的海上对手走到一起的现象呢?也许有人会想起20世纪中国与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因为毕竟中国海军的发展与这两个名字密不可分。■ 西北风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