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车,新现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周慧明)

我的家乡白杨镇如今还在使用水车,也许你不信,你会问不是早就有水泵了吗?是的,水泵是有,但都放在家里,烂成废铁了。白杨镇属半丘陵地貌,水田灌溉都由池塘水供给。每年早稻灌浆至插晚稻秧这段时间,需水量特别大。这时又容易遇上伏旱天气,家家户户都在打这点水的主意。用水车与水泵争水,显然吃力不讨好。水车靠人力,水泵用电;水车的水要走田沟里慢慢流,水泵的水可以用塑料水管直接接到田里;水车车水要有车埠,水泵可以任意停靠。每年一度的“夺水大战”中,大家都不想因落后而吃亏,因此水泵在白杨镇的普及,只用了两三年时间。

家家户户都有水泵后,池塘就干得快了,每年只要感觉下雨无望,水荒就快开始了。一旦有人开始往自家田里捞水,那塘埂边很快就靠满了水泵,日夜抽水,家家户户不到水漫田埂不肯歇,一夜之间池塘就见底了。田里的水再满,也用不了几天就漏完、晒干了,池塘里没水了,接下来就只能靠天收。往往都无水来插晚稻秧,收成大减。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后来集体决议,每个池塘里立个1.2米深的标杆,相当于警戒线。水面在警戒线上,可以用水泵来取水灌溉,一旦水面降到警戒线以下,那大家就都用水车。水车车水只能走水沟,水沟是公用的,不能总霸占着,只要整个田块都潮透了,就该歇了,让别家来。因此今日的白杨镇,你还能看到烈日下的树阴里,有人戴着草帽或搭着毛巾,风生水起地车水。

水是公共资源,应统一调配,田由各户承包,要竞争取水。水泵的出现——科技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竞争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最后需用原始方法加以限制,以维护共同利益。这事听起来荒唐,却是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选择,不知这耗费人力的老旧浇灌方式是否有望改变。 现象水车

上一篇: “开会”之死
下一篇: 孝道缺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