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战之王的换代之路
作者:李伟( 99式主战坦克 )
ZTZ99坦克方阵
中国坦克每次大的发展,都和“过天安门”有关,这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联系,宽阔的广场似乎是这些钢铁雄狮的最佳秀场。履带、钢铁与巨炮构成了最佳的军事美学符号。
1959年阅兵,刚开下生产线的59式坦克接受了检阅;1984年阅兵,引进西方火炮技术的79式坦克引起广泛关注;如果不是1989年阅兵被取消,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80/88式应该粉墨登场;在1999年世纪阅兵中,坦克洪流中出现了我国第三代坦克——ZTZ99的身影。
1999年的阅兵一共有个三个坦克方阵。第一梯队由88B主战坦克构成,88B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本型。第二梯队是由88B型的改进型——88C主战坦克构成,88C主战坦克是88式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1999年国庆大阅兵时首次公开出现。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准三代”主战坦克,目前已经量产并列装我军主力装甲部队,其样车“801”号保存在北京昌平的坦克博物馆内。
但最大看点“隐藏”在了第三梯队中。
( 88B主战坦克
88B主战坦克是正式装备我国部队的第二代坦克。在1999年国庆50年阅兵中,作为坦克第一方队接受了检阅。
从技术水平说,88B式主战坦克的综合性能已经优于以美国M60系列、德国豹I系列、法国AMX30系列和日本的74式坦克为代表的西方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火力上,88B的105毫米炮在发射普通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世界上绝大多数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前装甲;如果发射新型大长径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其穿甲能力达500毫米以上,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世界上现役几乎所有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和部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前装甲。在火控能力上,88B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相当先进,与世界上许多第三代主战坦克相同;先进的火控系统使88B无论昼夜均可在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施精确射击,且射击反应时间极短。从稳像式火控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看,不亚于美军M1坦克和德军豹II坦克的FLT2型火控系统。在夜战能力上,将微光夜视仪换装为简易热像仪后,使先进的火控系统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上,88B处于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下限。
)
第三梯队是88C式主战坦克和中国最新型99式(当时型号为98式)主战坦克的混合编队。定性为ZTZ99的新型坦克是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当时尚不能组成完整的编队。从屏幕上一闪而过两种坦克,从外形很难被轻易分辨,前装甲平坦的为88C坦克,而带有微型“肋条”的则是99式坦克。
尽管“隐藏”在88C式坦克中间,但99式坦克的出现仍然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我国第三代坦克,它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更重要的是,9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主战坦克研制方面具备了完全的独立自主开发能力。
( 88C型主战坦克 88C是我国第二代坦克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1999年国庆阅兵首次出现,也称为96式主战坦克。 88C型坦克是88式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我国国防工作者历经8年的艰苦奋战而自行研制的准三代主战坦克,严格意义上讲,88C更像一种全新坦克,不管外形还是内部设备以及火炮等,都与二代的88A、88B有显著不同。 88C型主战坦克在火力、火控系统和防护性能上要优于俄军T72和T80的早期型号,在机动性上与T72大致相当,其总体性能在T72之上,具有抗衡T80U/90、M60A1、豹Ⅱ等世界一流坦克的能力。并能在多种复杂战术背景下执行战斗任务。基本实现了设计人员以赶超T72为目标的设计思想。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如M1A2、豹ⅡA5/A6、“勒克莱尔”和日本90式比,88C型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上毫不逊色,但在通信指挥系统、火控系统、动力传动装置、机部件可靠性、制造加工工艺水平和使用维修上与上述先进坦克尚有一定差距。不过只要升级火控系统,就足以抗衡周边地区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做到“以小搏大,以轻搏重”。在中国目前的工业和经济水平下,大量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是不现实的。用88C坦克与第三代主战坦克形成一定比例“高—低”搭配,不失为一种快速省钱地提高装甲部队战斗力的方式。 )
在这10年间,99式主战坦克经过了不断完善。今年的阅兵仪式上,它将可能单独组成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王哲荣认为,99式主战坦克就现今的整体水平而言,可以排进世界前三名。
( ZTZ99式主战坦克
ZTZ99式主战坦克是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综合性能处于世界第三代坦克的前三位。
99式坦克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这一项技术指标无疑是99式坦克居于领先地位。
99式坦克炮塔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如果在炮塔和车体上加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装甲和破甲弹的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德国的豹ⅡA6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日本的90式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此看来,99式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
99式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无论与M1A2、豹ⅡA6或者90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
就坦克的火力而言,99式坦克目前是最强的。99式坦克发射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美国M1A2主战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德国的豹ⅡA6主战坦克约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为650毫米,这一项技术指标无疑是99式坦克居于领先地位。
99式坦克的防护水平也不输于西方主流水准。99式坦克炮塔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如果在炮塔和车体上加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装甲和破甲弹的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德国的豹ⅡA6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日本的90式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此看来,99式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平基本在同一层次上。
( 我军以主战坦克为主要突击兵器的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
99式坦克的短板是机动性。99式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无论与M1A2、豹ⅡA6或者90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99式坦克的成功意味着一套工业、信息技术的整体突破和升级。北方车辆研究所的所长毛明曾经说:“通过对ZTZ9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我们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主战坦克研制方法,并开展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坦克装甲车辆的各个分系统,尤其在机械化和资讯化系统方面,我们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一旦国家需要,我们就能迅速开发出比ZTZ99式主战坦克更先进的主战坦克。”
( 90B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火箭炮
中国于1986年发展的89式122毫米多管火箭,主要系仿造俄国BM-21多管火箭,其发射器系装于83式履带自行火炮的底盘上。但到了1990年,经过北方工业公司的重大改良,火箭弹换用增程固体推进药,最大射程由原先20公里增加到40公里,发射器也换装于SC-2030 6×6轮式车上,增加道路机动能力与灵活度,新系统称为90式多管火箭发射系统。
1990年中期,北方工业公司再改良90式与90A式,项目包括弹药性能,射控系统增JJIlGPS接收器与导航仪,发射器左侧增加人工瞄准器,操作自动化(数字连线)以及指挥所集火控制功能等,此外,还增配相同轮车底盘改装之弹药补给车,90B式MRS出现于2003年,是提升整体射控与火箭弹性能的新系统,并强化前进观测车辆的防御能力,主要以外销市场为考量。90B换用北方奔驰公司出产的2629型6×6载重车底盘,顾名思义其设计由德国奔驰公司技术支援,算是中国轮车产制升级之作,其改良包括驾驶座舱内增配射控数据显示屏,以及车尾稳定射击用的千斤顶支架。
)
“为坦克服务”
新中国成立60年,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代59式坦克诞生50年。在此期间,“冷战”铁幕与国内的政治运动都较大影响了国内坦克研发。
( 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高射炮 在95式(PGZ95)自行弹炮合一系统出现前,解放军只能依靠大口径自行火炮,比如62式和88式双37毫米自行高炮和80式双57毫米自行高炮,来为其机械化部队提供野战防空掩护。这些系统均采用了坦克底盘,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军方对这些系统一直不很满意。比如,尽管88式自行高炮安装了火控系统,但它仍只能在良好天气条件下才能使用。因此这些系统被认为从未进行大规模生产。 95式自行弹炮合一系统采用了坦克底盘,上装一个单人炮塔,炮塔上装备了4门25毫米机关炮和4枚“发射后不管”防空导弹。在炮塔两边较低位置处各安装了4个电控烟雾发射榴弹器用以自我保护。机关炮和导弹安装在炮塔外侧。炮塔顶部装有一台CLC-1型脉冲多普勒探测雷达,最大搜索距离11公里,据称对武装直升机和低空飞行的飞机有着极强的探测能力。在行军时,雷达天线可以折起倒向前方以减小车身的高度。 )
在1949年的建国阅兵仪式上,毛泽东检阅了新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这支部队有两个战车师、一个战车团。全部410辆战车,包括日制95式、97式、100式坦克,美制M3、M4坦克,以及“水牛”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许光达将军成为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的首位司令员。许光达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当前我们的总任务是,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现代化坦克部队,要树立永远为坦克服务的思想”。他在给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三年内(至1953年底)“为装备1000辆坦克而奋斗”。
( PLL05式自行迫榴炮——迫榴炮
现代战场上,榴弹炮无疑是支援火力的主力。而迫击炮以弹道弯曲、重量轻、射速快的优点、在山地作战、空降作战、城市巷战等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步兵提供最及时的火力支援。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迫榴炮。过去,只有苏联大力发展迫榴炮,推出过2B16、2S9、2S23、2S31等经典产品。与时俱进的中国军工企业,也研制出了PLL05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研制与生产轮式自行迫榴炮的国家。
我国研制的出口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可装备快速反应部队、空降部队和轻型装甲部队,以提高部队在复杂地形(如山地、城市)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该炮外观类似于俄罗斯2S23型自行迫榴炮系统,但所用线膛炮的身管比后者要长,与2S31自行迫榴炮系统的120毫米2A80迫榴炮极为相似。
)
1950年中国向苏联采购了10个战略坦克团的装备。包括300辆T34中型坦克,60辆IS2重型坦克。T34是苏联的明星武器,在“二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到了1953年底,中国装甲兵部队已经拥有了2246辆坦克。
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坦克制造厂(617厂)在包头开工建设。按照中苏双方的协议,援建厂将生产T34中型坦克。但不久就改为比较先进的T54中型坦克,到了提供产品图纸时,又改为更先进的T54A中型坦克。而T54A几乎是当时苏联陆军最前进的主战装备,在鄂本斯克的伏罗希洛夫坦克厂才刚刚投入小批量生产。中国的坦克制造业的起步,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
( PLZ-05自行榴弹炮——榴弹炮
2007年7月,在PLZ-45的基础上改进并研制成功的PLZ-05自行火炮,在建军80周年之际向公众正式见面。现在的国产第二代155毫米自行加榴炮除车内携弹量以外(可以通过对接自动供弹车实现持续作战),火力性能指标已经全面超越以PZH2000为代表的西方先进155毫米自行火炮。中国陆军在新世纪初终于实现了20余年来梦寐以求的炮兵压制火力优势.
05式火炮采用了经过改进的国产第二代履带式自行火炮通用底盘,其中第一和第六对负重轮的液气悬挂装置上安装有液压锁定机构。这种锁定装置能够起到火炮驻锄的作用,极大缩短了火炮的停止射击准备时间。因为采用了800马力柴油机,发动机散热器舱盖比PLZ-45的高出很多,这成为05式火炮技术进步的真实写照。
2005年国产第二代155毫米自行火炮通过国家鉴定,正式定型为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开始进入批量生产和装备阶段。1982年引进西方155毫米火炮技术的终极目标至此得以实现。经过反复摸索,我们终于找到并开创了自己的大口径长身管发展道路。
)
工厂采用的工艺和设备,基本都达到了苏联同期的先进水平,为了向中国提供一些苏联国内缺少的大型精密设备,苏方甚至设法同当时尚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联系引进。
1959年,第一批国产坦克出厂并装备部队,定名为59式中型坦克。在这一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标了八一军徽喷了崭新的军绿油漆的国产59式坦克方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城楼。城楼上的领导人向方队招手致意。伴着广场群众的欢呼声,毛泽东身边站着到访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两位领导人都在微笑,看不出他们实际存在着的深刻矛盾。
( PTL02式突击炮——反坦克炮 PTL02式突击炮采用了86式反坦克炮作为主炮,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是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改良型,是目前解放军主要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该炮在制造时采用了电渣重熔、身管自紧等技术,射击膛压可高达450兆帕,炮口初速为1610米/秒,直射距离为1800米,若使用最大仰角38度进行间接射击,射程可达1.3705万米,射速可达8~10发/分钟,可使用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对1000米处立靶射击时,其射弹散布为0.3×0.3米,其性能足以对抗第二代主战坦克。 PTL02采用了37B电同步微扰动火控,其火控系统水平略高于88式坦克,但由于PTL02的车重较轻,射击时车身震动甚大,故射击精度不如88式坦克,另外,车身轻也使PTL02实施行进间射击时,其射击方向角受到一定限制。PTL02设有炮射导弹导引装置,可带6枚炮射反坦克导弹,使PTL02成为有效打击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武器。 )
有意思的是,一些研究者查阅当年拍摄下的纪录影片,想从中找到国产59式坦克首次通过天安门的图像。奇怪的是,阅兵式其他方队都有画面,唯独删去了59式坦克方队的图像。
与同一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相比较,59式坦克在综合性能上是比较先进的。
( SH-2车载榴弹炮——榴弹炮
中国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是自主开发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武器装备。该炮在研制过程中突出解决了总体优化设计、车炮一体化和轻量化、高效能防护、射击稳定性、底盘四轮转向、火控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代表了轻型车载炮的发展方向。
轻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战斗全重小于11.5吨,可携带24发弹药,乘员4~5人,可实现零度角射击,全炮高度2.95米。该炮公路最大行驶速度可达90公里/小时以上,最大续驶里程达到600公里,由于该炮底盘具有四轮转向系统,使得最小转弯直径不大于13米,大大提高了火炮行驶机动性。
(谷亚韬、陈其禄整理;感谢《坦克装甲车辆》杂志对本文图片的大力支持)
)
59式坦克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坦克,也是部队装备最主要的一种车型,最多时装备超过5000辆。在世界坦克史上,59式都占有特殊地位。它是世界上少数生产总量在8000辆以上的主力坦克。大名鼎鼎的美国M1坦克产量也不过8000辆,豹Ⅱ坦克更只有3000余辆。就产量而言,59式坦克可跻身前三名。
在59式坦克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产品由仿制到研制的转变,中国军方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并在1963年提出论证方案。
与此同时,国际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美苏两国的战术核武器和反坦克导弹的大量装备部队,对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要求更高了。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全面提高坦克的三大性能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军事强国提出了主战坦克的概念,在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的前提下,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达到或超过重型坦克。重型坦克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影响,研制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坦克制造业就失去了技术支持。“文革”开始后,军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经过了10多年时间,在1974年,以二代主战坦克为目标的69式坦克才正式定型。6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与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61式。但由于研制时间过长,使原本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增大与技术的发展而逊色很多,仍无法达到二代水平。这种坦克总共只生产了100辆,到部队后发现问题过多,被全部退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二代坦克的研发遇到了很大挫折。
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爆发。中国从乌苏里江中打捞出一辆被击毁的苏军T62坦克。坦克专家对它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T62坦克的主炮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线膛炮,而是改装了滑膛炮。这个发现令人震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坦克上应用滑膛炮。滑膛炮的价值在于初速更高,航线弹道飞行也日趋稳定,并能节省能量。专家们发现,我国的坦克技术已经有了较大落后,直到我国第三代坦克才开始应用滑膛炮技术。
“文革”结束后,部队马上提出对69式进行改进。为此原兵器部委召开“784”(1978年4月)会议,讨论研制新的二代坦克,这就是后来的80/88式主战坦克。
与此同时,对59式、69式坦克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中。在69式改进的基础上,1979年定型了79式坦克。值得注意的是,79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改用了105毫米炮。从100毫米炮到105毫米炮,不仅是口径增加5毫米的问题,也是我国坦克吸收美M系列技术的开端(西方以105毫米为其标准)。
我国第二代坦克——80/88式坦克,于1988年2月正式定型。它全重38.5吨,成员人数仍为4人,在外观上与59式坦克极相像。不过由于车体稍加长,加上采用中等直径的负重轮,每侧负重轮数由5个增加到6个。在59式下线近30年后,我国第二代坦克才最终修成正果。
80/88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上比59式都有显著提高。80/88式坦克也采用了105毫米线膛炮,比59式增加了5毫米。但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要比59坦克的100炮要大得多。
放慢的履带
由于特殊的时代影响,我国一、二代坦克中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断裂周期。尽管我国的坦克制造起点很高,但在二代坦克还未定型时,西方军事大国已经发展出第三代坦克。1979年联邦德国的豹Ⅱ主战坦克诞生,1980年美国的M1主战坦克出现。而当时我国还处于69式、79式坦克的时期。
80/88式坦克定型后,我国研究部门即开始转入第三代坦克研发。在国家“七五”计划中列为武器研制重点项目,“八五”计划中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项目之一。经过近10年的研发,耗资数亿元人民币,于1999年正式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现已装备我军装甲部队。这就是ZTZ99坦克。
相对于二代坦克,三代坦克的性能有革命性提升。这种差别远远大于二代坦克与一代坦克之间的代沟。
三代坦克的主流火力是120毫米以上滑膛炮(我国ZTZ99装备的是125毫米滑膛炮),与二代主流的105毫米炮比,动能基本翻了一倍。105毫米炮的动能为6.6兆焦,而120毫米炮为10兆焦,一发炮弹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一辆50吨的坦克从8楼坠落的动能。
信息化发展带动了火控系统的技术飞跃。二代以前,坦克攻击的射击方式尚处于静对静、静对动的阶段。“二战”时的坦克发动攻击前也需先停止行进,才可做概念瞄准。双向稳定器的出现,是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实现飞跃的重要因素。在双向稳定器的辅助下,主战坦克实现了在行进中对目标展开攻击的可能性。只要目标一旦被锁定,其命中率就可达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我国ZTZ99坦克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
三代坦克均采用了复合装甲。复合装甲使用了诸如陶瓷类的材料,可抗射流(高温、高压的金属流,现在的穿甲导弹是靠射流来实现它的攻击性)。
就我国“守家卫土”的国防政策而言,陆军仍然是国防中坚力量。以主战坦克为主要突击兵器的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是能在任何条件下进行地面作战、夺取要地并保持战果的主要突击力量。在国际较大规模的冲突中,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动用了上千辆坦克。
从历史的角度看,坦克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二战”期间到“冷战”结束前,平均每15年就会有一代新型坦克出现。经历了战争洗礼,不同型号间的坦克差距巨大,原子弹的核威胁又使坦克身价倍增。经典型的坦克往往有近万的产量。
而现在,坦克大规模扩张与换装时代似乎已经过去。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西方国家已经推迟第四代坦克的研发周期,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新一代坦克了。工作的重心转向对现有装备的技术更新上。
在我国,更多的努力存在于研究所中,如大功率发动机、电传动、综合传动和车体轻量化研究,新型电磁炮、大口径火炮研究和炮射导弹的研究,以及综合防御系统的研究。在必要时,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应用。
坦克的大规模更新往往与战争形势联系在一起。毕竟在和平年代,把造价几十万美元的钢铁雄狮当玩具就太奢侈了。■
(本文得到《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之王火控系统自行火炮导弹武器陆军换代陆战96坦克坦克博物馆59坦克迫榴炮装甲部队第四代主战坦克99式主战坦克中国坦克苏联t34坦克88式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