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枪族诞生记
作者:李伟( 95式枪族已经列装部队,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M-16A2、苏联AK-74M,在现役小口径步枪中,尺寸最小重量最轻 )
95式改进型能否亮相
很多初次使用者,都会对95式自动步枪的轻便灵活留下深刻印象。更轻的重量、更紧凑的尺寸、更小的子弹,意味着更多携弹量、更方便的操作性。枪尺寸的减小有利于在狭窄空间内作战,不仅可以装备野战部队,也适用于空降兵、装甲兵、海军陆战队、反恐部队等特殊作战人员,同时大大减轻士兵的战斗负荷。而发射小口径弹,后坐力降低,使射击精度大大提高。
在1999年的阅兵仪式上,手持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的士兵方队走过天安门,中国军队由此正式进入“95时代”。
今年阅兵仪式上,95自动步枪的改进型仍旧是一大看点,同时2003年定型的03式折叠托自动步枪也有可能成为士兵方队手持武器。
轻武器的定型与换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最近10年中,95式枪族已经开始逐步列装部队,替换已经装备了20余年的81式枪族。95式枪族包括95式自动步枪和班用轻机枪,以及03式折叠托自动步枪。这三款班用轻武器都使用5.8毫米小口径弹,取代了我国从56式至81式步枪的7.62毫米口径弹。自此,中国班用轻武器与传统的苏制装备分道扬镳。
( 曾任解放军轻武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马式曾 )
从外形上看,即使非军事爱好者,95式自动步枪也能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这是一款没有传统枪托的步枪,扳机位于弹匣的前方,无托枪设计在国际上称为Bullpup(牛犊)形式。中国的设计师采用了相当大胆的设计,95式步枪取消枪托后,比美国M-16A3突击步枪短了254毫米,轻了0.52公斤;比苏联AK-74突击步枪短了194毫米,轻了0.53公斤。
“无托枪最大的优点是,在全枪尺寸缩短的情况下,保持了枪管长度,把枪托抵肩的部分融合到枪管中,把弹舱向后移。”马式曾告诉本刊记者,“枪管长就可以使子弹飞行更稳、初速更高,准确性更高。”今年70多岁的马式曾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轻武器研究所室主任和副所长,与枪械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 03式5.8毫米折叠托自动步枪
03式5.8毫米折叠托自动步枪是目前95式枪族最后一名成员。03式自动步枪的枪身由上、下机匣组成:上机匣通过节套连接后罩、枪管等,下机匣装配发射机和枪托等主要零部件,机匣之间通过前后两个机匣销连接。03式5.8毫米自动步枪也采用了活塞短行程的自动方式,活塞杆撞击自动机后,自动机就“悬挂”在上机匣的自动机导轨上运动,完成机械动作。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就是在风沙条件下也能保持自动机运动的高可靠性。03式步枪上、下机匣及后罩等零件采用了95式自动步枪生产中已应用得较为成熟的铝合金材料及硬质阳极氧化工艺,具有重量轻、表面硬度高、耐腐蚀及耐光老化等特点。03式自动步枪的枪托呈“P”型,为全塑料结构,前方嵌有铰链座,用于同枪身连接。供弹具(弹匣)和枪弹95式枪族通用。
)
95式步枪采用87式步枪的内膛结构,枪身材质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与铝合金,机匣与弹匣大量使用工程塑料,不仅可以降低重量,还避免了枪械生锈的问题。
从武器性能上说,95式枪族的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M-16A2、苏联AK-74M,而且具有相对的优势。不仅步枪重量大大减轻,轻机枪的重量也只有3.95公斤,差不多只相当于欧洲老式步枪的重量。
( 95式枪族 QBZ-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简称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 我国对于小口径步枪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于1995年正式定型为95式自动步枪。该枪于199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随后陆续装备部队,成为中国新一代制式自动步枪。 95式自动步枪长度只有746毫米,全重仅3.25公斤,比美国M-16A3以及俄罗斯AK-74自动步枪都更加轻便。95式自动步枪有效射距为400米,理论射速650发/每分钟,初速930米/秒。战斗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枪械设计师为大幅缩短步枪长度,于是脱离传统步枪设计方式,将扳机和握把前移至弹匣前端,在枪机的后段增加了一段枪托底板设计,善用枪机原有长度,整合了枪托功能。95式自动步枪的设计习惯称为无托枪设计。 95式突击步枪主要使用DBP-87式5.8毫米步枪弹,该子弹全长58毫米,弹头长25毫米,弹壳长42毫米,弹头重4.15克,枪口初速960米/秒,采用双基火药,弹头的长径比为4.3∶1。 95式突击步枪可配备国产光学瞄准镜,夜视瞄准镜在微光环境中具有200米内的精确瞄准能力。 榴弹发射器是突击步枪上—种重要的附加装备,我国特地避开美军的40毫米榴弹和俄罗斯30毫米榴弹口径,择中独自发展出35毫米榴弹。 95式自动步枪也能发射套在枪管前端的40毫米枪榴弹,弹种类有破甲和杀伤枪榴弹。40毫米枪榴弹是属于验证性配备,并未成为制式装备。 95式突击步枪上的多用途刺刀的设计,参照了美国的M-9刺刀,除基本需求的刺刀功能外,还可当成格斗匕首与野外求生刀。 )
在400米的距离内,95式自动步枪具有很强的杀伤性。“这意味着,在最冷的季节,中国最冷的地方,可以实现600米有效杀伤。”马式曾说。
事实上,每一代武器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不断完善的过程,95式枪族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之中。
( 2008年12月9日,中印在贝尔高姆举行反恐军事演习 )
中国工程院院士、轻武器设计专家朵英贤曾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谈到,95枪族改进时,已将枪弹的有效射程从400米增加到1000米。如果用步枪发射的话,在400米内比美国M-16的能量增加了1/4,比苏联5.45毫米AK-74能量增加了1/3左右,可以杀伤防弹衣中夹带防弹板的士兵。
实际上,小口径枪的设计初衷是建立在步兵作战方式变化的前提下,放弃远程威力而追求400米甚至300米距离内的火力强度与准确性。射程与口径是一对矛盾要素,近年来,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又反映出小口径弹在开阔地带威力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加强95式自动步枪的杀伤威力具有现实意义。
( QBB95式5.8毫米班用轻机枪(简称95式5.8毫米班用轻机枪)
95式5.8毫米轻机枪是95式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95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现已陆续装备部队。枪族内自动机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轻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该枪采用无托式结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机头回转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装置照门为觇孔式。配有降噪声、降火焰的膛口装置。
该枪全重3.95公斤(不含弹鼓),枪全长0.84米,有效射程600米,75发弹鼓供弹。使用87式5.8毫米普通弹,300米能穿透10毫米A3钢板,600米距离上弹头贯穿14厘米厚松木板。大量的技术数据和实弹结果表明,该枪已具备了世界名枪所共有的标准,即射击精度高、尺寸短、重量轻、瞄具功能齐全、威力大、后坐力小、整体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人机工效好等。
)
95改进型的另一个变化则可能出现在增加“面”杀伤能力上,即增加快速发射的榴弹发射器。由于95式本身配备了下挂式可拆卸的35毫米榴弹发射器,新的改进型则可能将榴弹发射器与枪本身整合为一体。“点面结合”的单兵武器也是目前步枪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理论上来说,步、榴、霰能够三弹合一,当然最为理想,但作为一种大量装备部队的新概念常规武器,如何在性能、体积、重量、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点,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以美国理想单兵武器(OCIW)为例,首先碰到的就是重量问题,仅武器系统,包括30发榴弹、90发枪弹,就比现在的步枪系统配备的150发枪弹重5公斤左右。再加上电台子系统,总携行负荷将远远超过美军规定的28公斤。
在阅兵仪式上,95式自动步枪是否出现相应的改进型号,目前还是一个谜。
谁来装备03折叠式
95式自动步枪装备部队后,由于相对前卫的设计引发长期争议。我国部队长期装备为56式、81式步枪,为仿制AK-47系列枪械,都有枪托设计。95式步枪取消了枪托,对部队原有的操枪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大部分官兵在使用95式步枪后,普遍感觉此枪动力特性平稳,持枪、瞄准舒适,射击时后坐力和震动都很小,单发和点射都达到很高水平。整体而言,95式步枪团轻便易携等特点大受欢迎,尤其是在乘车作战或特种作战方面更为出色。在中国派往阿富汗、伊拉克执行保护大使馆任务的武警所持装备中,95式步枪就是主要装备。
然而,一些野战部队在试用过95式步枪后,却感到不大习惯且意见较多,比如射击时左手不能持弹匣而要把持前面的握把,臂短者会感到吃力,很难像过去使用步枪那样“端”着打,而要“抱”着扫射。无托结构又造成射手在瞄准时脸部距退壳口太近,连发过程中硝烟的刺鼻、熏眼和持续射击后护手握持的热度都比过去的步枪明显得多。另外,抛弹口为固定设计,在人机功效上不能为左撇子战士调整。
因而许多基层官兵反映,95式步枪适合于那些短兵相接、狭路相逢时的端枪扫射,而在野战中利用掩蔽物或在战壕中交战时便相形见绌。
事实上,在95式定型不久,军方轻武器论证部门就开始寻找另一种有托枪的解决方案。于是03式5.8毫米折叠自动步枪应运而生。
03式自动步枪的枪托呈“P”形,为全塑料结构,前方嵌有铰链座,用于同枪身连接。它的设计延续了95式的轻便风格,枪托展开为980毫米,小于美制M-16A3步枪,略多于苏联AK-74M,枪托折起为710毫米。
它的外形与昙花一现的87A式5.8毫米步枪有神似之处,这是由于最开始的论证重点解决的是在5.8枪族之间零部件通用化及瞄具设置的技术难点,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发现无托结构很难延续在折叠托步枪上,因而放弃了最初方案。03式步枪实际上依然延续了81式步枪“枪机长导引”的特性,机匣内装有较长的自动机导轨,增加了自动机后坐缓冲器,从而使得03式步枪的自动机运动平稳,动作可靠。不过,81式步枪为了满足“长导引、高精度”的要求,在外形上有所妥协,其扳机护圈与弹匣之间的距离显得过大,而03式步枪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外形更加紧凑。
与95式比,03式步枪不足之处在于其携带和狭路相逢使用时没有95式那么方便,但它克服了95式步枪无托结构的缺点。用折叠式枪托可以让枪可长可短,基线长,便于利用各种地形地物隐蔽自己头部并发扬火力,对远距离目标的命中精度高,射击时火药燃气也不会刺激眼睛。除了战场适应性好外,03式步枪更符合传统的单兵用枪习惯,部队不需要太多改变习惯。
在作战中,03式打开折叠枪托后长度可观,可以安上刺刀进行肉搏,而95式则因枪身太短不适宜于格斗。尽管同属95枪族,但03式步枪的枪机等零件不能与95式通用,只有供弹具(弹匣)和枪弹可以通用。在这个意义上,03式折叠自动步枪更像一把新枪。
今年阅兵式上,03式步枪能否成为一部分阅兵方队的手持武器?如果出现,会是哪些部队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许能反映出其与95式不同的装备思路。野战部队与特种部队、内勤保卫人员是否会区分装备?因为后者往往采用不利于正常体位的射击方式。区分装备,将可以使不同武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有利于不同任务的执行。
仿制起步:半自动到自动化
马式曾现在军事博物馆担任顾问。他发现在军博的藏品中,几乎囊括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不同枪械,哪怕是很多不成熟的过渡产品。比如西班牙“一战”之后的手枪,镶有珍珠和象牙,但现在西班牙已经退出了军工强国的行列。“这100年来是枪械大发展的时期,而此时的中国也正处于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年代,同时,也是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时期。在中国可以看到世界各国枪炮发展的线索。”马式曾说。
中国的枪械仿制洋务运动就开始了。毛瑟步枪1871年出现,10年后中国就有了质量可靠的仿制品。仿制品的种类庞杂,几乎所有世界名枪都有中国版本,如1917勃朗宁重机枪、电视上最常见的仿捷克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以及毛瑟1896手枪、毛瑟1932手枪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瑟24式步枪的仿制品——中正式步枪,乃国民党军队的标准装备。“在当时,毛瑟24式在非自动步枪中,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适用范围最广、故障最低。”马式曾说。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轻武器陈旧落后,主要以缴获为主,口径不一,型号繁杂。仅步枪口径从6.5毫米到11.43毫米就多达13种,型号更高达几十种,生产于20多个国家。但全部库存1.2亿余发枪弹仅够朝鲜战争60%之用。
从1950到1955年,我国从苏联进口了各类枪械89万余支(挺),以及相关技术资料,可以装备80个师,并同时在非常薄弱的兵器工业基础上着手枪械仿制。这段特殊历史,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军轻武器的苏制血统,枪弹也使用苏制的7.62毫米标准。
最早的仿制品是苏1940式波波斯冲锋枪,我国定型为50式冲锋枪。我们看到的雷锋站岗的照片,手持的就是50式冲锋枪。“接下来仿制苏53式步骑枪、53式轻机枪、53式重机枪。还有仿制的51式手枪,改造枪管后为54式手枪,一直用到现在。这些基本是苏军已经撤装的武器。”马式曾说。
1956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著名的AK-47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的图纸。中国定型了第一代枪械: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56式于是成为我国步兵的基本火力配备,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最初的枪械制造离不开苏联援助,当时不仅提供了图纸,很多关键技术都是他们手把手教的。”马式曾说。
中国幅员辽阔,环境多变,AK枪系的高耐用性与低故障率更适用于这种复杂使用环境。在仿制过程中,中国也根据国内人种体貌特征调整了人机功效。56式步枪开始装备部队后,我国开始了第二代步枪的研制,这就是寿命很短的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是从1958年开始设计的,设计理念是走步冲合一的路线,将56式步枪和冲锋枪的优点结合起来。过去冲锋枪使用的是手枪弹,火力硬但是精度差,有效射距200米以内。步枪有效射距是四五百米,但是火力密度弱。”马式曾说,“这个思路是对的,好处是在常规距离上,保持了步枪的精度,另外在必要的时候有了连发的火力密度。”
代表步冲合一理念的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是我国第一支自行研制定型的军用枪械。但是研制后期受到“文革”冲击的影响,性能指标、结构设计不断改变,生产加工时又缺少严格的监督检查,最终出场性能很差,部队反应强烈,在1978年全部撤装。“领导层也发生了分歧。军内一些领导认为,半自动步枪够用了,自动步枪打连发浪费子弹,步枪自动化没意义。”马式曾说。
然而在70年代末的实地作战中,我军在全部装备AK系列自动武器的对手面前无法取得火力上的优势。“我们一个步兵班,一般配备有3支连发的56式冲锋枪,其他6人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而对方只用冲锋枪,在山地丛林作战,要么不见面,要么面对面,对火力的强度要求非常高,56式步枪又无法发挥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又常常因为射速低、反应慢而被自动武器压制。”马式曾说,“仗打了一星期,就发现火力弱的问题。当时的结论是,半自动步枪对于现代战争火力太弱,需要既有适当单发精度又要保证冲锋枪密集火力的新一代步枪。”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机械化阶段,其特征就是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突击火力突破或打乱敌方防御,迅速向纵深发展。这个特征反映在步兵武器上,就是步枪的全面自动化。
我军于是先以56式冲锋枪全面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但由于工艺、材料等方面的原因,56式冲锋枪与苏制AK系列突击步枪比,在精度和火力上处于劣势。
“从63式反应不好后,我们就开始准备步枪第二代的研发。81式最初的想法和最后是不一样的。最早是为了弥补63式步枪的缺陷,解决步冲合一的路线,走新一代的步枪之路。”马式曾说,“但到了70年代末,枪械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在苏联实现了‘班内枪族’的概念,班内枪械的结构相同,用同样枪弹,零件可以互用。后勤组织供应可以更简单,制造运输供应都方便,枪与枪之间技术是相同的,功能是不同的。”
“研制81式有三个目的:第一,坚持步冲合一的方向;第二,实现班内枪族的配置;第三,为发展小口径步枪探路,设计规范要求向小口径的技术靠拢。”马式曾说。
作为中国第二代步枪,81式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范本,不仅延续了AK-47的高耐用性、强火力与低故障率的优点,同时修正了AK-47的射击精度,提高了人机功能。“比如,我们通过应用斜面设计,消除了折叠枪托的间隙,使它更加耐用。只有中国解决了枪托与枪身之间的松动问题。”马式曾说。
成品的81式突击步枪外观平平,但是可靠耐用。对比苏制AK系列,81式还有一些创新性设计,包括开式弹鼓,膛口有消噪、止焰和制退防跳功能的榴弹发射器、拇指触手即到的保险/射击模式转换钮,以及可调整的导气式回转闭锁等等。
苏联武器设计大师卡拉什尼科夫访华时曾称,81式步枪是世界上对AK-47最成功的改型。至今,81式仍没有全部撤装。
小口径的中国立场
事实上,81式本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它的一个使命就是为小口径步枪开路。“我们当时有两个选择,直接发展小口径步枪,或者继续对7.62毫米步枪进行改型研制。”马式曾说。
1979年中央军委的第一号文件,同意加快小口径步枪研制,同时决定先研制后来的81式步枪。
中国对于小口径的最初研发始于1971年。1964年,美军在越南战场以5.56毫米的M-16替换笨重的M-14后,步枪口径的小型化与轻便化开始成为发展趋势。现代战争的特点发生了变化,步兵不再作为远程火力提供者,步枪的性能也不再追求1000米以上的杀伤力和准确性,而更注重400米以内的火力压制强度,以及减小后坐力后带来的准确度的提高。
借鉴M-16在越战中的实战经验,中国并没有简单仿制或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寻求更符合中国军队需求的小口径武器方案,这个设计既要保证在中距(400米)上的性能,又要兼顾长距离的机枪火力支援/压制任务(1000米)。
一把新枪的研制,首先要研制枪弹。小口径弹已经形成了5.45毫米的苏联标准以及5.56毫米的北约标准。但中国的设计思想没有固定在已有的口径标准上,而是去寻求一种最符合要求最理想的新口径设计。这种理想的通用弹药也是世界轻武器研究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任何最后成型的方案。
负责试验的队伍跑遍了中国各种气候地区,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到广西的热带雨林,以及干燥的西部大漠。经过全面的研究和大量实验,最终确认这个理想的“通用口径”应该是5.8毫米,最符合要求的口径方案,新的5.8毫米×42毫米口径诞生了。
但小口径步枪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军内领导对于小口径的杀伤力存有疑虑。“当时很多领导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认为采用较小口径的日本三八式步枪的杀伤力小,认为小口径打不死人,这其实是偏颇的观念。”马式曾说。
三八式是6.5毫米口径,在当时是比较小的。但它的弹头比较长,是口径的六七倍,“转距”(子弹转一圈的移动距离)特别快。但在常规距离内,弹头飞行过于稳定,击中目标后贯穿而出,创口小,但在远距离上的弹头翻滚杀伤能力是很大的。按照新的研制技术,使用小口径枪弹,在400米距离内通过“空腔效应”可以获得很大的杀伤力。所谓空腔效应,就是子弹射入人体后,弹丸失稳,发生翻滚而造成大面积创伤。
另一方面,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备战、备荒,库存积累了大量的7.62毫米枪弹,需要逐步消化,否则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在原7.62毫米口径改造的81式率先上马,小口径枪的进度放缓。
为了说服高层领导的认可,武器论证和研制部门在81式步枪上进行改造,使用小口径5.88毫米枪弹,后来被命名为87式5.8毫米自动步枪。在对比试验中,这批过渡型步枪的表现全面超越了原有7.62毫米系列。
如果不是由于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阅兵被取消,小口径步枪的亮相将会提前10年。“1987年9月我们获得消息,1989年10月1日要举行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天安门国庆阅兵式。阅兵方队拿什么步枪呢?拿19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陈旧了一点,拿1981式7.62毫米步枪会造成中国还未列装小口径印象,拿新的1987式5.8毫米步枪吧,与81式外形一样,显不出小口径枪弹的特点。上级决定,立即将1987式5.8毫米步枪突击改形,以崭新面貌参加国庆阅兵。具体要求是:在保持1987式步枪性能和内部构造不变的条件下,外形要与1981式步枪有较大变化,显示中国独有风格,壮我军威国威。”马式曾说。
于是由军内外的三个研究所、两个工厂抽调了16名技术专家集中在一起,组成了“改形攻关小组”,从6个外形方案中选出了既不同于苏联步枪式样,也有别于欧美等国步枪式样,独具一格的5.8毫米新式步枪,并制造出了样枪。这款未曾亮相的武器被命名为87A式5.8毫米突击步枪。
1990年,国防科工委下发通知:任命朵英贤为总设计师以及三个副总设计师,开始对小口径步枪进行最后的设计定型。中国设计师希望能在尽量小的尺寸下,追求火力强度与准确度的统一,最终大胆选择了无托设计。总设计师朵英贤认为,无托结构至少有三个优点:由于除去专门的枪托,全枪质量小、尺寸小;由于是直枪托,加上全枪质心离枪膛轴线较近,无依托点射击精度高;由于握把靠近全枪质心,出枪和射击比较机动。
朵英贤认为:“紧凑设计发挥组合式的整体效应,时刻保持枪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保证枪栓运行顺畅,整体上降低了全枪的重量,增加射击精确性,并且提高了武器可靠性。”同时,新枪族的可靠性不低于AK系列,与美军强调300米内杀伤力不同,中国适当将有效射距提高到了400米。
与此同时,军工企业的生产线也开始进行局部更新,适应新产品的需要。“95式枪族最大的困难在于,在落后的设备上生产适应现代战争水平的武器,生产设备的差距靠人工努力来解决。”马式曾说。
1995年1月至8月,按照武器研制定型程序,先后在黑龙江、甘肃、广东、海南进行了寒区、风沙区、常温区、热区和海区部队的部队试验。这年10月,5.8毫米枪族闯过了方案论证、正样枪(机)设计、工程研制和技术攻关、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道道难关,完成设计定型。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小口径研制的起步阶段,北约与苏联已经形成了5.45毫米和5.56毫米两种标准,形成了两大枪系集团。中国提出了第三条标准。只是在外贸出口的产品上进行了改进,以使用5.56毫米的枪弹。
美国军方曾以中国5.8毫米子弹与美军的子弹做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8毫米×42毫米弹药在射程和穿透力对比上丝毫不输于以M-43的7.62毫米×39毫米为代表的中型弹药。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中距离上,中国的现代小口径武器在不增加弹体重量和后坐力的前提下,绝对可以保障理想的性能。同时5.56毫米×45毫米弹药在600米距离上的性能也全面超越了老式的7.62毫米×51毫米和中国现役的7.62毫米×39毫米。在钢板穿透测试中,5.8毫米的表现轻易超出了俄式5.45毫米7N6弹和美式5.56毫米SS109弹,只是与5.56毫米P112AP弹打了个平手,但是5.8的剩余动能要高于P112。
按照我国95式枪族的总设计师朵英贤院士的判断,“就代表性产品来说,我国轻武器装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提法,言之未过”。
尽管这零点几毫米的差距,并不具备太大弹道学差别,但却表明了中国对立的政治立场。独立型号的枪弹也同样符合我国防御性的军事立场:如果我国遭遇入侵,敌人也无法使用缴获的中国武器和弹药。■ 诞生记95枪托枪族日本89式自动步枪8毫米步枪九五式步枪陆军95式刺刀中国武器95式轻机枪95式枪族勃朗宁自动步枪枪械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