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半岛上的“火箭政治”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8月23日,韩国罗老宇航中心,“罗老号”火箭被运往发射架 )
北京时间8月19日15点52分04秒,准备发射的韩国“罗老号”火箭第7次被推迟发射。尽管首次发射运载火箭被推迟在各国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韩国民众仍忍不住要将自己“国产”的火箭与朝鲜在4月5日发射的“银河-2”运载火箭做一番比较。“朝鲜的火箭技术已经过时,而我们的KSLV-1(‘罗老号’)火箭无论在推力和功能上都是目前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是韩国罗老航天中心主任闵京周在“罗老号”火箭预定19日发射前几个小时对媒体做出的解释。在韩国运载火箭接连出现推迟发射后,韩国官员为什么会提到朝鲜的火箭呢?
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要进行一系列非常繁复的检测以确保发射的可靠性,KSLV-1运载火箭用的是液态氧作为助燃剂的火箭发动机,因此在发射前最后一道程序是要对发动机的燃料贮箱进行增加预冷和对液氧进行自流补加以及射前补加。其中增压的作用是,确保液氧在贮箱内通过涡轮泵泵入推力室时有一定的压力和流量,同时也确保液氧贮箱作为结构承力件的强度。完成增压功能的系统是火箭发射系统中的子系统——推进剂增压输送系统,该系统要根据推进剂流量、密度、飞行时间、贮箱初始气枕容积等一系列原始数据对贮箱增压进行计算。“罗老号”第7次被推迟发射后,韩国航天部门在发射被推迟后不到两个小时内就马上公布了推迟发射的初步原因,在一天后又公布了准确原因:推进剂增压输送系统的测试软件出了问题导致火箭在距发射7分56秒时停止发射。随后,韩国航天部门对外称火箭将在8月25日完成发射。从技术层面上看,KSLV-1这次推迟发射原因确实不是结构性的,但还是引起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抱怨:“花4.05亿美元引进俄罗斯尚未成熟的RD-151发动机是导致火箭迟迟不能按时发射的原因,这是我们发展航天产业的失误。”
1989年韩国成立航空宇宙研究院,并分别于1993年6月和1997年7月研制、试射成功了KSR-1和KSR-2固体燃料探空火箭。2002年11月,又成功研制、发射了推力为12.7吨的KSR-3的液体燃料探空一级火箭。2005年,韩国一方面向俄罗斯的赫鲁尼切夫航天科研生产中心购买其名牌产品——“安加拉”液体燃料火箭的许可证,一方面决定以KSR-3的捆绑为第一级、以KSR-1为第二级发展自己的国产小型运载火箭。但很快,面对2004年后利润快速增长的航天发射市场和2016~2017年将容纳600多次火箭发射的预期,韩国最终决定放弃“全国产”的火箭计划,准备与赫鲁尼切夫航天科研生产中心合作建造第一级推力更大的液体火箭,以确保实现在2015年进入航天10强的目标。而俄罗斯人显然了解韩国在完成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现代化三级跳”后打入航天领域的急切心态,因此并没有拿出多次在航展上亮相、推力为195吨的“安加拉”公用芯级的RD-191液氧/煤油发动机与韩国合作,而是单独设计了一款推力为170吨的RD-151单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第一级与韩国的KSR-1结合先发射100公斤的气象卫星。而韩国认为自己的航天技术水平距离国产化已经不远了,在美国怕引起朝鲜半岛弹道导弹竞赛的原因拒绝向其提供火箭技术的情况下,也只能借助俄罗斯的RD-151来“学艺”了。
但是随着KSLV-1的发射一次次被推迟,韩国有些媒体开始对RD-151产生了置疑。先是怀疑RD-151是赫鲁尼切夫成熟产品的早期试验型,后来干脆怀疑RD-151是曾经用于某型弹道导弹的旧发动机。而这显然与朝鲜2006年后一系列火箭试射有关,即从2006年7月到2009年4月,朝鲜不仅基本完成了由4枚推力为30吨的“劳动”导弹发动机捆绑的第一级火箭的技术整合,而且开始进行了与作为第二级的被怀疑是前苏联潜射弹道导弹SS-N-6发动机的改装对接。也就是说,韩国媒体的置疑在于:既然同为来自苏联/俄罗斯的技术,为什么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朝鲜能够消化、吸收仿制而人均GDP 2万美元的韩国却迟迟不能兑现呢?8月19日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院长白红烈终于对媒体表示:朝鲜的火箭技术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先进的之一,但韩国在缺乏引进技术选择的前提下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白红烈的解释也许道出了朝鲜半岛上“火箭政治”的真正秘密,那就是:一旦占半岛面积55%的朝鲜有了安全保障并开始吸收周边大国的过剩产能,那距离创造经济起飞奇迹的时间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