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局的谈话笔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gxf)
笔者被北方沿海的D市环保局招去,做有关公司在D市投资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验收的谈话笔录。笔者所在的一个外资公司在当地投资了几千万元的一个项目,项目在方案阶段,我们按照当地环保局的要求,对项目做了《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并付诸项目的设计中。但是正如笔者所担心的,评价报告中关于项目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方式界定得模棱两可,既表述了排向城市管网,由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又表述了自建中水处理系统。但是《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往往业主单位很难左右,当时为了项目的上马也就没有深究。笔者特意在项目总投资额里增加了2%的环保措施的应急储备做专项。
项目完工后,请当地环保局验收,果然提出要求我们上中水处理系统,排入城市的污水管网。我正式向环保局提出:1.原项目《环评》中已经提到,项目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环保局的同志答曰:“污水处理厂还没建,什么时候建还不知道。”2.由企业做中水处理,投资设备,再加上日常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已是自来水的3倍,而且处理完的中水无法回用,只能排入污水管道,造成极大的浪费。环保局答曰:“这几年只能这样。”
长时间无效率无效果的对话之后让笔者十分尴尬,正是我们的环保和相关监管机构打造了中国目前城市内污水排放的困局:多数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拿出足够的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虽然这是最有效率的办法;政府对整个城市没有长效统一的规划,新项目新办法,老项目老办法;环保治理的“三同时”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企业在环保上的投资效率远远不如政府统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更有效。目前自来水的价格和中水处理后的价格倒挂严重,特别是企业的小规模处理成本。只有让资源、能源的定价更加的市场化,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长远的环保政策。 笔录水污染谈话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