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小 津0( 电影《晚春》中,原节子扮的女儿和笠智众扮演的父亲 )

最近同时翻译出版的两本研究小津安二郎著作,一本是日本电影评论家田中真澄所著的《小津安二郎周游》,另一本是美国著名的日本文化和电影研究专家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小津安二郎周游》以时间为线索,以翔实的资料,包括当年的媒体报道、小津的日记和书信,还原了当年小津拍摄电影时的社会和电影界的氛围。唐纳德·里奇的《小津》很独特地在结构上模拟小津创作电影的手法,分别以“小津的电影题材和主题”、“编剧”、“拍摄”为章节,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小津电影对于日本文化和世界电影的意义。

唐纳德·里奇的书更为接近小津的精神内核,让读者看到了小津为世界电影人推崇的理由。在里奇看来,小津安二郎毕生只有一个题材,就是日本的家庭。没有什么很大的矛盾冲突或者故事,其中情节,应该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不陌生:妻子和丈夫人到中年,没有孩子的婚姻如何从危机转化为亲情(《茶泡饭的滋味》);年龄越来越大的女儿不想出嫁(《晚春》);老父偶遇十几年前的情人(《小早川家的秋天》)。但是却吸引观众目不转睛地看下去,因为真正吸引人的是人物对事情做出如何的反应。他讲到小津特别重视对白。他和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工作习惯经常是先想出一段“闪烁着智慧的珠玑”的对白,然后再决定由谁演,在哪里拍。与很多剧组的思考顺序正好相反。小津电影中的对白具有贴切性和必然性,所以尽管貌似是大家所熟悉的生活,但是人物对白却接连不断地令人惊奇不已。

在《东京物语》中,住在乡下的父母去东京探望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忙于工作,老两口受到冷遇,倒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二儿媳给了他们最温暖的接待。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导演的这部电影在2002年英国《视与听》杂志邀请著名评论家评选的世界十大电影中名列前茅。之前,你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非常日本化的,或者起码是亚洲化的有别于西方的一种家庭关系,但里奇让我们留意到那些引起全世界人共鸣的情绪。“小津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色彩,不是把生存的不幸归咎于社会的错误,而是‘不幸是由于我们生而为人,而我们又汲汲于要达到我们难以企及的境界’。”母亲从东京回来不久,就病故了,在葬礼上,原节子扮演的二儿媳纪子和小女儿有一段对话,是小津电影中的经典片段。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小女儿流着泪向纪子诉说,看不惯东京来的大姐在母亲尸骨未寒时就要遗物以做纪念。而纪子说:“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也会那么想。不过,大姐已经离开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她绝对不是存心不良,只是大家都要以自己现在的生活为重。”小女儿说:“我以后可不想变成那样,太冷酷了。”纪子微笑着说:“不过,所有人都会变的,渐渐就会变了。”小女儿说:“那人生岂不是太令人失望?”纪子回答:“人生就是令人失望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微笑。

在四方田犬彦的《日本电影100年》中,原节子的名字被提到要早于小津安二郎。是因为她在小津成名之前,就已经是日本重要的电影女明星。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占领军为了用美国式的民主主义给日本老百姓启蒙,命令并奖励日本电影人制作“理念电影”,对民主主义歌功颂德。1946年黑泽明拍摄的“理念电影”《无悔于我的青春》,主演正是原节子,加上其他几部同类型影片,在进入小津的电影前,原节子已经有“民主主义女神”的称号。在战败国国民日本人的眼中,原节子高大的身材和洋气的外形成了象征西方式新时代的隐喻。小津安二郎在战后一直试图在电影中表现弥漫于平民生活的小幽默,但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到了50年代初,“理念电影”已经随着日本政治上的独立而几乎销声匿迹,此时小津拍了代表作之一《晚春》,他开始将故事的舞台移到镰仓一带的资产阶级家庭,用更加凝练的手法表现他一直主张的随遇而安。原节子在片中扮演一位待嫁的女性。此后,她主演了多部小津的电影,无论是扮演媳妇还是寡妇,总是影片中最受欢迎的一员(由他人的反应得出)。正是通过出演小津的电影,她完成了女演员神话般的切换:曾经是主张冲破封建主义桎梏的活动家,如今变成了传统美德——贤淑的最后体现者。也正是在她所扮演的角色上,反映出战后迅速转变的日本社会观念的流转——小津苦苦抓住传统美德之时,恐怕正是它们在日本社会日渐消退之时。然而小津又是深具有现代性的,知道对精华和糟粕如何取舍。比如在《秋刀鱼之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士官说:“就是因为我们打败了,现在的小孩都扭着屁股跳美国舞;如果我们打赢了,那些洋人恐怕都要盘起发髻,弹起三味弦呢。”舰长扭过头来笑笑说:“那我们打了败仗可真是太好了。”

1903年出生,在整整60年后的生日那天画上人生句号的小津安二郎,他在镰仓老家的墓碑上只有一个繁体字的“無”字,有的小津电影,到结尾都指向他所相信的“人生如梦幻泡影”。但里奇认为,“他这么说其实里面包含着一种悲悯甚至是谦和的胸怀”。也的确,在多年过去后,他的精神仍给世人留下温暖的余韵。实际上,许多评论家认为,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对战后日本文化复苏,对提升战败国国民的信心和坚定传统中美好的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影片在很多细节上,无不是如里奇所述“让人领略到了日常人事的善与美,你看到一些细微的、难以忘怀的动作,因其真实而美丽”。小津一生未婚。《小津安二郎周游》写到他去世那一章,作者田中真澄翻阅当时所有的报道,找到最恰当的被采访者,以及他所接受的采访中说的最让人能感受到心声的一段,就是原节子说:“最近我还开玩笑说,我成了老太婆之后,如果是先生的电影,要让我出演配角哟。但一想到先生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就悲伤不已。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演员不能工作了,而且的确有一股寂寞的情绪充斥心间。”小津去世后,原节子就息影了,一直隐居在小津的老家镰仓。

小 津1( 《小津安二郎周游》与《小津》 )

香港地区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舒明给《小津》的“中文版”写了出版序,他告诉本刊记者,香港是世界上除日本以外较早能在戏院看到小津影片的地方。1966年11月,香港的“第一影室”放映了《东京物语》。2003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了“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放映全部现存的36部小津电影。舒明也是参与其中的几位喜欢小津的香港电影学者之一,他告诉本刊记者:“小津的个人风格非常独持,不能模仿,也不容易产生影响。小津并没有影响侯孝贤,侯孝贤拍了几部电影后才看到小津的影片。但是侯孝贤也曾表示:‘小津先生是极具风格化的严格导演,他与我的风格尽管有极大不同,但那种想要描绘出自己生存的时代与社会是何种光景,以及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如何,这种创作的初衷都是相同的。’”著名导演今村昌平曾经做过小津的助理导演,后来因为无法忍受他固执的拍摄理念,比如演员第一次最生动的表演他一定会弃之不用,而是直到演员演的表情都近乎麻木了,他才觉得最好等等,后来,今村昌平离开他,对小津极力反对。问起舒明小津在日本电影人中的地位,他告诉本刊记者:“今村和吉田喜重年轻时曾反对小津的创作路线,但晚年时已一改旧观。今村很赞赏小津的电影剧本,而吉田写了《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1998,英译本2003)一书来解释小津电影的不凡艺术。在战后出生的日本导演中,有小津安二郎遗风的是布川准(1948~2008) 。”

《小津》一书在165页上提到,《东京物语》中一个著名场景,两位老人坐在防波堤上看风景,在下一个镜头中,他们的位置发生了对调,所谓电影里的NG镜头。由此展开一番议论,关于小津如何不拘小节云云。但是本刊记者重新反复看这段影片,发现两个老人的位置并没有发生过对调,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关于小津的出版物,无论是舒明还是译者连城,最为推崇的是大卫·波德维尔的《小津和电影诗学》(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1988)。舒明说:“全面研究小津的日文书及英文书只有数本,最好的是大卫·波德维尔的《小津和电影诗学》。此书比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及唐纳德·里奇的《小津》晚了10多年,但观点新颖、理论充实、分析精细、资料详尽,也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可以说是后来居上。”英文电子版可从波德维尔的个人网页(www.davidbordwell.com)自由阅读及合法下载。

小 津2

译者连城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翻译《小津》的时候,正赶上国家内忧外患。但翻译过程,让他对于人世无常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也因为小津哀而不伤的人生态度,多少使我心灵安定下来,静观人世,守分自责,做好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所说的,也正是普遍认为小津的电影所能提供给观众的一种心理慰藉。■

小 津3(  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 ) 小津安二郎小津日本电影导演东京物语原节子电影剧情片日本电影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