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导弹杠杆”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朝鲜的“导弹杠杆”0( 朝鲜中央通讯社1月5日发布的朝鲜试射导弹资料照片 )

“我太渴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了……在朝鲜每天只能吃有泥沙的米饭。”这是8月6日被朝鲜拘押了141天的美国籍女记者凌志美的姐姐凌志慧,对着CNN的镜头转述她妹妹经历时说的话。当我读到这则消息时,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朝鲜的科研人员也能像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科研人员那样,在缺少青菜和粮食的艰苦环境下把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进程向前推进,那其在寻求单独与美国会谈的政治目标时手中不就多了一根“导弹杠杆”了吗?

2006年7月4日,朝鲜发射的一枚被美、日、韩认为是“大浦洞-2”远程导弹的测试弹在升空40秒后爆炸。2009年4月5日,朝鲜再次发射了被美国认为是“大浦洞-2”改进型的“光明2号”卫星,虽然这次发射没有能将朝鲜的“卫星”送入轨道,但是前两级火箭的顺利点火和顺利分离,仍让很多西方火箭专家对朝鲜两年多来在运载火箭能力上的进步感到惊讶。根据日本观测的结果,朝鲜发射所用的“银河2”三级火箭,第一级成功点火并分离后坠入了距发射点大约540公里的海域,第二级成功点火,推动第三级和卫星在400多公里的高度上掠过日本上空后,成功与第三级分离,溅落在距发射点320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第三级由于没能完成点火溅落在距第二级落点附近的海域。美国专家根据计算机模型综合前两次发射(包括1998年8月31日的第一次)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认为,朝鲜已基本具备了将数百公斤的载荷投送到500公里高的太空轨道上的能力。这表明,朝鲜通过1998和2006年的两次远程运载火箭试射,不仅掌握了由众多设备构成的复杂地面发射系统技术,而且解决了第一级有多枚火箭的捆绑技术;而4月5日的这次试射,不仅验证了前两者的可靠性,同时也解决了第一、二级的分离和第二级的点火技术。

如果朝鲜再有一次试验完成了第三级火箭的点火呢?事实上,就发射洲际导弹而言,2009年4月5日朝鲜试射的“银河2”三级火箭距离成功仅差一步,因为洲际导弹只要第三级点火就基本成功了,而卫星还需要变轨调姿。根据2004年4月2日的《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在苏联解体后,朝鲜不仅得到了一批苏制SS-N-6潜射弹道导弹,而且还有一批马卡耶夫设计局的工程师受雇于朝鲜,因此美国专家根据两次试射间隔时间较短推断,“银河2”的第二级火箭很可能就是SS-N-6所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如果这个推断成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朝鲜是直接用了SS-N-6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呢,还是用高薪吸引了俄罗斯的设计师为其提供了帮助自行研制的呢?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朝鲜用于运载远程弹道导弹的第二级火箭存量是有限的;如果是后者,朝鲜就可以用相对密集的发射试验,解决第三级火箭点火以及弹头再入大气层的后续技术问题。而这正是4月5日后美、日、韩媒体纷纷推测朝鲜将进行第三次火箭试射的原因。

在美、日、韩瞪大眼睛等待朝鲜进行第三次火箭试射时,朝鲜先是宣布永远退出六方会谈,接着在5月25日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从政治层面看,此时朝鲜已经通过第二次火箭试射和核试验,完成了将六方会谈的其他四国剥离并将目标指向与美国单独会谈的铺垫。6月3日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下,联合国终于通过了针对朝鲜进行制裁的1874号决议,5天后朝鲜以将3月17日非法进入朝鲜领土的两名美国女记者判处12年徒刑做了回应。接下来就是奥巴马访韩公开承诺为其提供保护伞、朝鲜在美国独立日前密集试射短程导弹以及安理会公布对朝制裁新名单……一系列将美、朝之间越推越近的事件发生。应该说,从4月5日第三次试射远程火箭开始,朝鲜就已经展示出自己的“导弹杠杆”了。

现在的问题是,朝鲜不久后会不会像1999年9月24日宣布为朝美高层会晤“创造一个较为有利的气氛”终止远程导弹试验一样,亮出自己的“导弹杠杆”呢?这其中道理很简单,就是今天朝鲜手中的“导弹杠杆”已远比1999年时的分量要重了许多。证据是在7月16日安理会公布的制裁新名单中有两项技术:一是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用石墨电极材料;二是芳纶高性能纤维。前者是精细加工火箭发动机铝合金壳体中栅格和波纹板必不可少的耗材,后者是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防热材料的最佳选项。■ 朝鲜导弹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