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痒算怎么回事?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谁能用一句话解释痒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的痒一挠就好,有的痒越挠越厉害;有的痒无关紧要,有的痒却预示着身体有病;有的痒来自皮肤表面,有的痒却来自身体内部;有的痒来自机械刺激,有的痒来自化学刺激;有的痒是急性的,比如蚊虫叮咬后人体释放的组胺所引起的痒;有的痒是慢性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搞清。
别说解释了,就连痒这个词到底是褒还是贬都很难说清楚。有些痒让人心烦,可有些痒却会让人发笑……
虽说困难,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痒是怎么一回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痒和疼是连在一起的,文学家说一件事“不疼不痒”,就等于说这是小事一桩,不必在意。不少科学家相信,痒和疼是一回事,两者机理一样,痒只是一种轻度的疼,告诉身体有个地方出了点毛病,但问题不大。
不少人支持这个解释,他们举例说,痒这种感觉可以用疼来消除,正好说明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一个杀人犯被抓住了,便没人在乎他杀人前刚刚偷了一个钱包。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举例说,一个人光凭意念就能产生痒的感觉,可谁也不会仅凭想象就感到胳膊疼,这说明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不管怎样,人们对痒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疼。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好几个转递痛感的神经回路,市场上也能买到好几种广谱的止疼药。但止痒药就没那么简单了,市面上只能买到几种抑制组胺的止痒涂剂,对因气候干燥、蚊虫叮咬或者牛皮癣等皮肤疾病引起的瘙痒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更多原因复杂的慢性瘙痒则无能为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很好解释,一来疼痛是一种比痒更难忍受的感觉,二来疼痛往往预示着身体发生了严重的病变,研究疼的用处更大,更有商业价值。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陈周峰(音译)教授就是一个研究疼痛机理的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一种名叫GRPR(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的小分子,这个词生译过来就是“促胃液激素释放多肽受体”。你可以不去管它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只需知道这是脊髓神经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分子,而且只有极少数脊髓神经细胞表面带有这个分子。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那些带有GRPR的脊髓神经细胞专门负责把疼和痒的感觉传递到大脑中去,于是对它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大约在3年前,陈周峰教授和他的实验室培育出一种失去了GRPR基因的小鼠,却失望地发现它们对疼痛的刺激照样非常敏感。就在陈教授对实验结果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他手下的一名博士后孙彦刚(音译)随机给一群正常小鼠注射了一种刺激GRPR活性物质,随后孙博士注意到这些小鼠像疯了一样拼命地挠痒痒。这个意外发现提醒了陈教授,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个GRPR受体确实与痒的感觉有很显著的关系,失去GRPR基因的小鼠对所有的痒刺激均反应迟钝,但对疼痛的感觉则一点没变。
2007年,陈教授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向全世界宣告第一个“痒基因”被找到了。
接下来,陈教授想调查一下这个基因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这就首先必须搞清楚痒的传递路线是怎样的,是否和疼的传递路线一致。陈教授找到了一种化学物质,能够特异性地杀死所有表面带有GRPR受体的神经细胞。当他把这种物质注射进小鼠的脊髓后,这些小鼠对痒的感觉消失了,而且消失得非常彻底,不但对由组胺引起的急性痒感觉没反应,而且对由其他物质造成的慢性痒感觉也没反应!更妙的是,这些小鼠对疼痛的感觉则一点没变,照样一扎就躲。
这个实验意义重大。因为这些小鼠不但没有了GRPR受体,而且连带有这种受体的神经细胞也没有了,这就意味着与这些细胞有关的所有神经回路都被隔断了。遭受如此重大创伤的小鼠照样能感觉到疼痛,这就说明负责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回路与负责传递痒感觉的神经回路完全不是一回事。
陈教授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今年8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这篇论文第一次证实,疼和痒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传递路径,这就为将来发明出一种广谱止痒药铺平了道路。■ 痒算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