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与水价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南水北调与水价0

天津、上海和南京等36个大中城市对水价进行了调整,一轮全国性的共用事业费用的上涨浮现。涨价中,北方多个城市的涨价理由里“南水北调”因素若隐若现,“南水北调”,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开工7年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的高潮期。水价也顺理成章,有了成本推动型涨价的理由。

今年的4月1日天津的水价调整就是“南水北调”的典型案例。天津市居民用水价格由每立方米3.4元提高到3.9元,其中污水处理费由每吨0.8元提高到了0.82元,调整很少。价格变动最大的一块在于南水北调基金,由每吨0.25元提高到0.63元。凭这一项,天津市每年可增收南水北调基金约1亿元,天津的自来水价格也一跃成为全国最高价。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范围内筹集。6省市所筹集的基金数量,按其承诺的用水量及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投资规模和结构等因素确定,2004年确定的基金数量,北京市54.3亿元、天津市43.8亿元,那时候北京即将每吨水筹集基金的数量增加到0.56元,而“南水北调”率先开工建设的石家庄至北京段应急供水工程于2008年9月28日建成,并从河北向北京应急调水,至今已经调水超过3亿吨。现在,随着工程天津段的开工,这个城市的筹钱迫在眉睫了。

即使是按涨了价的南水北调基金缴纳水费,接近4元/立方米的水费是否能弥补南水北调的成本?“南水北调”中线路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全长1240公里,按1993年的预算是400亿元,2002年开工时静态施工预算是820亿元。而按现在的价格,多位院士测算,全程将超过2000亿元。2014年通水时,工程设计的年调水量为140亿立方米,若20年内收回投资,每立方米水的水资源费用是0.70元,对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这还是一笔能承受的费用。但若用于灌溉等农业用途,就颇显昂贵了。实际上,费用远非一个简单的除法能算出来,有一种说法,北京的水费只有涨到18元/立方米才能平衡调长江水的成本,这种成本可能包括输水损耗、日益高涨的对沿岸地区的补偿、对水源地的补偿。而为了减少截留对汉水中下游的影响,总工程中已经包括了用其他河道的水补充汉水水量。若真的按照这样“漫天要价”,北京和天津甚至无须从长江支流调水,7年前淡化海水的成本还居高不下,现在已经降低到了5元/立方米,可以直接淡化渤海水了。

7年间甚至10年间,北方大城市已经开始了向节水型城市的转化,2001至2008年,北京市每年平均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用水量已经下降了近1/4。农业本来是高耗水的行业,而改善种植结构,取消了水稻这样高耗水的作物,减少了小麦种植,使得用水量显著下降。北京在工业方面则颁布了产业用水定额,对65种的高耗水行业实行了市场禁入,同时还搬迁了焦化厂等188家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北京市每1万元GDP的耗水量已经从2001年的137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33.5立方米,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全国的1/7。

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开工,当时甚至有2008年奥运会前引水入京的豪言,却因为前期规划思路的变化和工程准备的不足而延后,一直没有进入全线铺开阶段。2008年第四季度,正是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中央批复了中线、东线一期工程的可研总报告。到2009年4月,中、东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538.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0.7亿元,基金79.9亿元,贷款198.1亿元,国家的投入超过50%。全线也因此进入了大干快上的加速开工阶段,在干渠流经的河南,每公里投资约5000万~6000万元,再加上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补偿等,每年的投资超过200亿元,投资周期四五年,带动了流经地区GDP一两个百分点的增长,增加的就业机会数以百万计。这时候,再考虑北方缺水城市的节水能力、产业转型和支付意愿,似乎就和“保增长”的大基调不协调。

南水北调是国土整治永远迈不开的一道坎,而“保增长”为它提供了一个契机。水价上涨的时机拿捏的也基本上是“人和”,在洛阳的听证会上,18位参与者中,只有一位反对涨价,《华尔街日报》引用的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每立方米水的价格,德国是3.01美元,在美国是0.74美元,连水量丰沛的巴西也有0.65美元,我国最低,只有0.31美元。再联想到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相当于20元人民币的水价,调价就成了又一个“躲不过的一道坎”。■ 水价南水北调

下一篇: 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