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539)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世界母乳喂养周
8月1日至7日,是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简称WABA)发起的世界母乳喂养周。始于1992年、旨在促进社会与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以及倡导帮助母乳喂养的这项活动,目前已成为一项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150多个国家及地区卫生管理部门共同支持与响应的全球性重要活动。
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根据UNICEF最新公布的一项数据,在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率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急剧下降,至今已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而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从1997年起,采用母乳喂养的母亲却在稳定增加。在全世界范围内,年龄超过30岁、大学文化、经济与社会地位处于整个人口前10%的女性,成为最积极主动的母乳喂养者。与她们相对的,则是贫穷、受教育水平低、经济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用被认为是婴儿最好营养源的母乳哺育自己的孩子。
本来应该是最原始、最方便、最廉价的母乳,正在成为一种标志身份地位的新的奢侈品。
“奶牛妈妈”
( 2005年1月3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母乳喂养中心的哺乳咨询师帕特·谢利在给一群新妈妈上母乳喂养督导课 )
钥匙、钱包、手机、蓝冰、吸奶器……已经快一年了,每天早上,在一家大型国企当法律顾问的梁璐,都要这样清点一遍背包里的物件,才能放心出门。她不需要和到8月18日就满1岁3个月的女儿道别,这为她省去了很多牵绊——孩子放在郊区的爷爷奶奶家,她和老公一星期去探望一次。从周一到周五,她只需要做好一个“奶牛妈妈”,为周末的“送奶两日游”做好准备。
“奶牛”,“奶油”,“背奶一族”,从北京到上海,越来越多像梁璐这样的妈妈开始如此称呼自己。朝九晚五,她们是写字楼里指点江山的白领骨干精英,但每隔几小时,你就会看见她们,“拎着热水瓶,捧着大饭盒,神色慌张,表情狼狈,哪儿黑哪儿没人就往哪儿钻”。
把吸奶器上的配件逐个拆开,热水消毒,甩干,重新组装好,开始工作。为了保证在母子分离的情况下泌乳量不受影响,每边每次至少需要吸10分钟以上。吸出来的母乳倒入专门的储存袋或奶瓶,然后放到装有蓝冰、确保温度恒定在0~4摄氏度之间的冰包里。整个过程,即使是自嘲为“已有一年奶龄的资深奶牛”的梁璐,也需要将近半个小时。
收集之后是转运:冻好的蓝冰可以保温10~12个小时,这意味着一下班,就得匆匆地往家里赶。每天收集的母乳标好时间后,依次放进冰箱冻成“人奶冰棍儿”,到周末再一起装进车载冰箱,送到30公里外的公公婆婆家。“这可是我们家瑶瑶公主一星期的口粮。”
大学时和梁璐住同一间宿舍的好友,半年前也当了妈妈,不过,她的儿子“远没有瑶瑶公主有福气,一直吃配方奶。”原因居然是:母乳太贵。
她在外所,号称有半年产假。“你真休6个月试试?回来办公桌都没你的啦。”梁璐掰着手指开始算账,“1听900克的配方奶粉,最贵的进口品牌是200多块钱,敞开了吃,一个月1000块钱尽够了。母乳看起来不花钱,但不算花在上面的时间和麻烦,光看相关支出:一台双侧电动吸奶器,4200元;背奶必备的蓝冰、冰包、车载冰箱,1000多元;母乳储存袋是消耗品,差不多放心的牌子,2块多1个,贵的要四五块,一个月少说用掉100个;防溢乳垫,再来100多块。除了这些,总还要买几件方便奶牛工作的哺乳文胸和哺乳衣,这又是一笔开支。”
事实上,尽管不像母乳代用品行业那样大肆张扬,但针对特定人群、围绕母乳喂养各个环节而生的母乳产业链,在过去的20年中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一个著名例子是,台湾哺乳衣品牌“妈妈喂”的创始人刘桂溱,最初是台湾商业软件联盟BSA的高管,年薪高达百万元,但她却弃而转投哺乳衣的开发和销售。仅用了5年时间,便从一家启动资金仅有40万元的小公司,做成年营收超过4000万元的大企业。
母乳喂养这个小众且专业的产业之所以可以成为金矿,《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母亲,用母乳喂哺婴儿已经不再是一件自然而简单的事,很多时候,工具和技术直接决定了母乳喂养的成败。
“拿吸奶器来说,一台不够好的吸奶器可能会让上班母亲继续哺乳的努力前功尽弃。”美德乐(中国)销售经理梁雪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吸奶器负压越大,效果就越好。但事实上,对婴儿吸吮母亲乳房行为模式的研究发现,宝宝吮吸的强度约为170毫米汞柱,而且在开始几分钟是快速而柔和的吸吮,每分钟频率大约是120下。当刺激产生了喷乳反射后,才会转变为“吸—放—停”节奏的缓慢有力的吸吮。如此循环反复。如果一味追求“有劲儿”,很容易造成疼痛,而这是会抑制乳汁的分泌的。
如果只是算经济账,梁璐坦率地承认,这一年多的坚持并不划算。当初和她一道团购吸奶器的网友,现在还在喂母乳的只剩下两三个,其他人纷纷转投金钱与时间支出可以简单估算掌握的配方奶。但她不愿放弃。一直为她提供支撑的是一本名为《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的小册子。这本在白领妈妈中流行甚广的书,作者小巫,是国际母乳会的咨询员。她以喂哺两个孩子的经历现身说法,同时引经据典,讲述母乳喂养的种种好处:母乳中含有宝宝成长发育所需要的所有重要营养物质和抗体,在各个方面都优于配方奶。吃母乳的孩子更苗条,更聪明,更健康……对于因为工作和居住条件每周只能见到一次女儿的梁璐,这不啻为最大的安慰。
“牛人妈妈”
然而最近,在看过朋友转发的一篇报道后,梁璐却产生了怀疑:“这么长时间,我花在母乳喂养上的所有心力,会不会都是徒劳的?”
让梁璐心中一沉的那篇文章,刊登在7月20日的《泰晤士报》上,标题是《揭穿母乳喂养的神话》(Exposing the myths of breastfeeding)。作者海伦·兰博娄(Helen Rumbelow)采访了两位美国学者——琼·伍尔夫(Joan Wolf)和迈克尔·克莱默(Michael Kramer)——得出的结论是,“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不管你是不是采取母乳喂养,结果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伍尔夫指出,问题在于,很难将母乳所带来的益处与选择母乳喂养的母亲对婴儿健康的影响区分开来。比如,在英国,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女性采取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比最低的女性高出60%。这种情况下,那些喝母乳长大的孩子拥有健康和教育上的优势就毫不令人意外。即使是有些研究会将母亲的教育和财政状况所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并对实验结果加以校正,那些愿意听从医生建议并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对子女的有益影响,也要大于那些忽略建议转投配方奶的妈妈。
伍尔夫进而表示,仅在一种情况下母乳被证实是优于配方奶的,即预防和减轻胃肠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个原因,母乳喂养的确可以救命。但在腹泻和呕吐通常只是小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她还指出,有大量显示母乳喂养与身体健康并无必然联系的研究被忽略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
让问题变得有趣起来的是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第二个主角迈克尔·克莱默。与学政治学、一直从事女性研究的琼·伍尔夫不同,克莱默是科班出身的儿科专家,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儿科学教授,曾经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顾问。更重要的是,在2008年5月,他主持的一项对1.4万名儿童跟踪观察了6.5年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纯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但在兰博娄呈现的对话中,克莱默却如是回答:
问:母乳喂养会减少儿童肥胖的概率吗?
答:证据很弱。
问:过敏呢?
答:很弱。
问:哮喘?
答:很弱。
问:……
答: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减少白血病、淋巴瘤、肠道疾病、1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风险……
如果仅从上下文来看,似乎很容易得出结论:连最权威的儿科学家,都对母乳是否有益健康模棱两可。然而,10天之后,当面对本刊记者提出的同样问题时,克莱默却给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回答:“我是一个研究者,一名科学家。这就是说,我既不是‘支持者’,也不是‘反对者’。一切都取决于科学证据,而科学证据明确显示,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婴儿来说都有许多健康上的益处。”
他引证了2007年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U.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简称AHRQ)进行的对迄今为止所有发达国家的母乳喂养相关研究最权威的综合评估报告,指出,“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保护婴儿免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降低婴儿猝死症的风险,降低母亲患乳腺癌的风险”。
或许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姚明跳水不如郭晶晶,体操不如杨威,跑步不如博尔特,但这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
美国母乳喂养委员会(United States Breastfeeding Committee,简称USBC)主席、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琼·米可(Joan Meek)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观点更深入一步。她指出,一个经常为人们——无论是母乳喂养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忽视的关键问题是,母乳并不等于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它的价值并不仅限于靠母亲的乳汁提供健康上的益处,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母子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而在21世纪的背景下,这种亲密情感交流所带来的长远益处可能更关键。”米可说。
“必须强调,母乳喂养不只是喂养(nourish),更是教育(nurture)。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提高母乳喂养的普及率。”
但是,这其实是一件比单纯以母乳为指标困难得多的事。克莱默表示:“那些母乳喂养率最高的工业化国家均有以下特点:有保障的带薪产假;在工作场所为仍然采取母乳喂养的妈妈提供条件;有像国际母乳会这样的社团组织为遇到困难的女性提供咨询和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妇幼卫生官员温春梅向本刊记者指出,尽管母乳喂养周的活动进入中国已有12年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只是局限在卫生系统内部的一件事。相关的宣传工作,也仅限于对母乳代用品的广告和销售严加控制,强调母乳在营养上优于配方奶粉。但事实上,从卫生部牵头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中看出,尽管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可以高达88%,可在产假结束上班后仍然坚持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与混合喂养——的女性,仅有27%。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表示,就连这个数字,可能也太过理想化,现实中远远达不到。“就算在英国,能够坚持像WABA、WHO和UNICEF推荐的那样,0~6个月全母乳喂养的母亲也不足1%。很难想象中国的数字会比英国更高。”
梁璐很喜欢和她的朋友分享这样一个段子:“资产阶级宝宝靠人妈妈,无产阶级宝宝靠牛妈妈,中产阶级踮着脚两头够,全靠牛人妈妈。”■ 母乳喂养梁璐吸奶器母乳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