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产业链

作者:陈晓

(文 / 陈晓)

奥数产业链0( 厦门一书城中课外阅读的学生 )

教育公平化背景下的“重点制造”

叫停奥数培训即将在这个城市里雷厉风行地展开。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说,成都将用一年时间,对疯狂的奥数培训和应试风潮进行彻底整治,并从今年10月开始出台四条铁令:第一条,教师校外兼职教奥数或私办奥数班将被严处甚至开除。第二条,民办学校小升初或初升高的自主选拔试题不得有奥数内容。第三条,公办学校以奥赛成绩选拔学生,校长最重可撤职。第四条,教师进修学校、少年宫等半官方培训机构停办奥数班。

成都市的整治奥数行动刚放出风声,就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誉。但本刊记者采访的培训机构人士并不认为自己会就此断绝出路。“奥数只是学生择校和学校挑选优质生源的一个选择标准,只要择校的动机仍然存在,奥数就禁绝不了。”刘远(化名)对本刊记者说。

刘远是成都越来越多的拥有校内校外双重身份的“两栖老师”之一,也正在成为成都市教育局整治奥数培训市场的首要对象。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证实,虽然最终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成都市教育局确实已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来做奥数的调研。政策的脉络走向已经大致清晰。“我们首先是要管住自己的人。”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处长刘科对本刊记者说。据刘科介绍,在成都庞大的奥数培训市场上,约90%的培训老师来自公办学校。教授奥数正在成为绝大多数公办学校老师最主要的外快来源。

刘远说,学习奥数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参加奥赛的孩子,另一类就是参加升学择校考试的孩子。针对参加择校考试的孩子,奥数培训学校会根据孩子所要报考的学校来决定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的,一直学到小学毕业。每学期学费2800元,一共上14次课。也有一些数学老师利用自己手里掌握学生资源的优势,在家办班。”他说,“择校是一个分水岭。”

“成都小升初的首选是‘四七九’。”这个代号代表成都教育资源层级中金字塔尖的部分:成都石室中学(四中),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九中)。“这三所学校都是百年名校。”刘科告诉本刊记者,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本科上线率接近100%。另外一所为择校家长所青睐的是民办学校中的明星——成都市外国语学校,“今年计划招收1000多人,已经有1万多人报名”。

刘科介绍说,四川省的办学特点一直以“穷省办大教育”著称:用占全国3.6%的教育投入负担全国6%以上的教育规模。这一矛盾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而越发尖锐。成都让每个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的努力是从建立民办学校开始的。1993年,成都迎来了民办教育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有8所民办学校在这一年成立。它们负担起了城市内的教育资源补充。

但对成都教育资源体系有里程碑式作用的是一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建立。2000年,原为公办的成都市外国语学校与成都瑞德企业发展总公司联手,进行民办公助的改革实验,由企业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教学受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市教育局局长杨伟是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市教育局赵学范副局长是学校董事会董事。

“政府不投钱,就给民办学校政策支持。当年成都市外国语学校在招生上有优先的权利。用成都话说,就是掐尖尖,先挑选好的学生。”刘远对本刊记者回忆。在生源上的精挑细选,让成都外国语学校迅速赢得了名牌大学摇篮的名声,“这所学校培养出了8名省市文理科高考状元,‘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刘远说,这些名声又加重了它选择学生的筹码。

民间资金帮助成都解决了教育资源紧缺的历史问题,但它比政府投入比例更大的城市更能感受到资源分配不均形成的失衡感。“在成都,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的竞争尤为激烈,大家都开始了对生源的抢夺。学生成就老师成为教育界一个公开的秘密。只要抢到好的生源,就是升学率的保障。”刘远说。

在缺乏一个分流学生的渠道时,奥数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选拔标准,成为成都众多名校公认的“入学金牌”。“其他学科的考试差距不会很大,比如写作、阅读,标准很模糊。但是数学丁是丁,卯是卯,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差的同学,分数差别很大。”刘科对本刊记者说。

数学在考试上黑白分明的特点,让数学考试最终成为名牌中学的敲门砖。

奥数如何成为产业?

“实际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不设小学和初中段,只针对高中生。”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许清华对本刊记者说,他是四川数学会普委会主任,从1994年就率领四川省高中代表队征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高中学生被清华、北大等校免试录取。后来,有些学校看到培养奥数获奖学生有利于提高升学率,开始办起奥数班,录取学生也要看奥数成绩。”这就是奥数在中国和升学“畸形嫁接”的起源。

在成都,奥数二等奖是能否稳当进入名校的分水岭,也是刘远在培训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奥数培训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学方式就是做类型题。一堂课就讲一种类型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做大量同类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到六年级参加的奥数考试是最后的目标。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次考试的筛选率都约为1/10,因此,最后能进入二等奖的比率只有百分之几,都算极优秀的学生”。

刘远告诉本刊记者,他所在的重点中学每年录取新生时,都要偷偷地调查全市小学毕业生中有多少奥数获奖者。“会派专门的老师去奥数赛场,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偷偷把获奖名单用相机拍下来,然后私下和每个获奖者联系,鼓动他们来本校上学,并给他们许多承诺,比如让他们进重点班,为他们专门配备奥数高级教练开小灶辅导,免除学费,参加竞赛得奖后给予金钱重奖等等。”

成都市教育局为整治疯狂的奥数培训市场,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做调研。教育局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根据初步调研,奥数的培训学费,加上由此衍生的买教材、参加奥数考试等,成都一个孩子学习奥数的平均费用支出是上万元,整个成都奥数培训市场约有6亿元。这个市场养活了大约500~600家培训机构,这里面还不包括难以统计的奥数私塾。

韩兴(化名)的培训学校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壮大。“我原来是电子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这份工作在2002年的时候大概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在当时的成都算不错的中等白领。”韩兴说,“从2003年后,我开始注意到成都的培训市场。为了应对各个学校的择校考试,各种培训班纷纷成立。我决定辞职创业,做培训机构这块市场。我自己印宣传单、招生,去公立学校聘请老师。那个时候的宣传单很简陋,A4大小的薄纸,分红底白字或者白底黑字两种。我骑着一辆咣当咣当响的旧自行车,哪所学校有家长会,我就去哪所学校门口发传单。有时候一天有三家学校同时开家长会,我就像赶场一样,第一家学校开家长会前守在学校门口发传单,然后赶到第二所学校家长会结束后发传单。那个时候,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经常是好几家培训机构都守在学校门口。”

作为奥数产业链上的一环,韩兴获得了回报。2003年创业时,他只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两名工作人员,约2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隔成的6间小教室,8名学生。但现在,他有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四层办公楼的培训学校。在每层楼的楼梯转角处,硕大的展板上贴着培训学校中优秀学生的大幅彩照,下面注明他们通过培训获得的名次进步和竞赛得奖信息。奥数的成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指标。

成都能重建公平吗?

成都市教育局“叫停奥数”有了个高调的开头后,立刻“闭门谢客”。“我们现在是只做不说。”成都市教育局负责整治奥数的普教一处处长何云对本刊记者说。“因为之前各个城市取消奥数的行动都不成功。现在大家都在看,成都是不是能做得下来。我们也非常谨慎。本来是说这个月底就要拿出方案,但现在局里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来调研这个问题。”刘科说。

如何完成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成为解决“疯狂奥数”的关键。成都市在完成了教育公平化的第一轮普及后,也开始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进行探索。“名校集团化”是成都市教育局近年开始的消除“择校风”的尝试。

刘科对本刊记者介绍,成都市教育局在2007年3月宣布实行“名校扩建工程”。2007年9月1日,成都市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学生容量最大的公办高中横空出世: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举行了落成及开学典礼,政府出资2.28亿元打造,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蒋平透露说,石室中学、七中的扩建工作也已提到议事日程。“石室中学的原地扩建工作已进入拆迁阶段,将在原校基础上增加20亩;成都七中的南迁扩建工程正在规划之中。除成都市区内的名校外,包括成都郊区县,如温江区温江中学等都将逐步进入扩建招生阶段。”蒋平说。

这一举措曾经被舆论批评是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的偏颇,继续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但刘科解释说:“这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扩大。”他举例说,“以往每年‘四七九’一共的招生量是3000人,约占整个成都市招生量的15%”,扩大校区后,“‘四七九’今年可以招收1万多人,招生比例增加到50%。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学”。

“名校集团化”是成都市教育局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延续。“我们要求成都市的公办名校,如‘四七九’,和成都辖区内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学校形成一帮一结对办学。让名校向对方学校派老师、管理人员,把名校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传授给普通中学,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数量。”刘科说。■ 奥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产业链成都发展刘科刘远成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