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机器”与另一种飞行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商务喷气飞机“全球快车”的内部空间 )
廖学锋从事公务机的销售已经有20多年了,他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在美国伊利诺伊拿了硕士学位,出任庞巴迪公务机中国区销售总经理之前,他先后在美国雷神和波音公司等多家飞机制造企业供职,曾经负责过整个亚洲公务机的销售,经他手销售的公务机应该在100架以上。
目前,在全球的公务机市场中,庞巴迪占有30%的份额,同时它也是亚洲最大的公务飞机销售商。“中国公务机业务在整个庞巴迪全球业务中的比例不到1%。”在廖学锋看来,中国的公务机市场与中国经济发展太不同步了。廖学锋告诉本刊记者,当年他在美国雷神工作时,也许都是飞行圈中人的缘故,“我的同事很多都是开飞机上下班。办公地点距离社区大约五六百公里,我的那帮美国同事共同拥有一块私人机场,其实就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廖学锋同事们开的那种小飞机,“正式名称叫试验型飞机,在美国本土售价很低,美国天空中飞行的私人飞机中,绝大多数就是它们”。
2005年,美国商务航空协会(NBAA)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专业性公务机会展,会展选址上海。选择上海这个“着陆点”可谓别有用心,在公务机制造商的眼中,当时中国经济正快速起飞,潜在的公务机用户大有人在,雷神、湾流、庞巴迪、巴西航空、赛斯纳和达索等世界知名6大制造商,带着他们最新型的公务机纷纷参展。但结果是,尽管有众多中国富豪欣然前往参观,但在会展现场,制造商一张订单未获。
中国人财富积累的历史很短,而对于公务机的认识,绝大部分人基本上还处在启蒙阶段。远大集团购买公务机被认为是一桩被过分张扬的“标志性事件”,1996年,远大总裁张跃耗资7000万元购买了美国塞斯纳公务机及贝尔206直升机各1架。次年,民航总局首次允许公民考取私人飞机驾照,张跃得以考取中国第一份直升机私人驾照。但张跃的飞翔梦想因为政策等原因被搁浅多年,直到2003年5月《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出台,私人飞机才首次允许上天。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私人飞机的自由度远不及汽车。目前中国的空中管制还未开放,按照民航有关规定,一般需要提前3天向民航局申请航线,如果碰到紧急情况(重大事件除外),可以提前24小时申请。在美国,公务机申请飞行只需在起飞前两小时。
( 廖学锋 )
从时间成本考虑,比较容易证明公司高管们使用公务机的合理性。有人为美国通用电气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算过一笔账,按薪酬计算,他每天工作时间价值26万美元,而每小时公务飞行所需的消费为1万美元,即使他每天24小时都在天上飞,这也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即使在美国,公务机的负面新闻也偶有发生,其实用性有时也会因财富外表而被人指责,远的不说,去年就有一场因公务机引发的“口水战”,当美国3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乘坐各自公司的喷气飞机,从底特律前往华盛顿求援,立刻引起众怒。瑞姆·韦斯顿(Graeme Weston)是欧洲最大的公务机运营商的运营总监,在他看来,惹众怒不是公务机的错,而是因为底特律的汽车大佬们在不恰当的时候乘坐了私人飞机,“有些时候的确不适宜用。换作是我,这样的时候,我会跳上一辆混合动力车”。他坚称,如果财务状况良好,乘坐私人飞机就没什么不妥。
当飞行器进化为集会议室、卧室、社交场所为一体的多功能“时间机器”,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豪而言,拥有一架专属公务机就成为一种时尚。7月19日,庞巴迪最先进的公务机“全球快车”在中国巡演,而类似的巡展活动,庞巴迪近年来已经举行数次。据介绍,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两家企业拥有这款售价不菲的“全球快车”,售价为6000万美元的超远程商务喷气飞机,可以从香港一站直飞伦敦以及美国西岸大部分地区,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对机场要求最低的远程公务机。
经济危机下,欧美等公务机最大消费市场出现下滑态势,而中国市场不降反升。近年来,中国内地民营企业为主的老板群体迅速成长为公务机消费主力,“虽然私人买飞机的中国富人数量有限,但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廖学锋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私企订购了公务机,预计未来每年将有10%~15%的增长。上海航空公司的数据显示,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公务机的起降量年均增幅超过15%。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公务机飞行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两地,去年底国内首个公务机基地在上海虹桥机场内开建,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下半年或将建成,预计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公务机起降可以达到3000~4000架次。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全球公务机市场大概是怎样的情况?
廖学锋: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球公务机的数量是2.713万架,其中美国是当今公务机拥有量最大的国家,达到了1.5万架左右,巴西有2000架,欧洲也有数量可观的公务机。亚洲拥有的公务机目前少于非洲,不足全球份额的5%。
三联生活周刊:那就是说,在公务机市场亚洲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廖学锋:1999年的时候,按照市场份额来比较,美国占到全球市场的69%,欧洲占16%,非洲和亚洲合计只有15%。但是从市场增量看,我们能清楚看到,亚洲市场正在迅速增大,2008年美国的增量为29%,欧洲的增量达到了34%,其他地区的增量达到了37%,这37%的增量主要来自亚洲地区。
三联生活周刊:公务机市场究竟有多大?
廖学锋:庞巴迪公司的最新预测显示,2009到2018年,全球将新交付1.15万架公务机。从购买公务机的客户看,世界500强企业里,2/3的企业拥有自己专属的公务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有25架公务机,这个机队的总裁曾经是一个航空公司的总裁,美国的GE公司也是公务机的大户。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庞巴迪公务机中国区销售总经理,您如何看待对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发展前景?
廖学锋:坦率地说,我认为中国的公务机市场与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同步,中国市场目前用于商务的公务机仅为60多架,另外有差不多20架属于特殊用途,比如勘探、科研和航空训练等,总计也不过80多架公务机。巴西的国土面积比中国稍微小一些,但巴西有2000架公务机。从市场前景看,中国公务机应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联生活周刊:公务机的主要客户是哪些人?您经手过的有多少架?
廖学锋:我们目前在国内关注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和民营公司,中国内地的大企业大都国有,作为企业领导去买一架飞机不太现实。要说经手的公务机,我没有具体计算过,应超过100架吧,来庞巴迪之前,我负责另外一个美国公务机公司的亚洲业务,卖给日本人不少公务机,中国目前市场上的公务机多少都跟我有些关系。
目前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从事经营性公务机的公司,比如1995年海南航空公司成立的金鹿公务机公司开创了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先河,1998年远大空调的张跃先生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购买公务机的企业家,这些都是会在未来中国公务机历史上值得记录的事件。从目前整个市场看,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公务机公司,上航和国航都有了自己的公务机公司,中信公司和沈阳的一家航空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公务机业务。
三联生活周刊:公务机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昂贵的交通工具,购买、养护一架公务机大概需要多少费用?
廖学锋:首先我要纠正这个看法,公务机的价值不能用昂贵来形容,我们业内把公务机定义成一个“时间机器”,用公务机以后,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同时公务机也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公务机从购买价格来看从几万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2009年典型配置的“全球快车”的目录价格为5027.7万美元。拿庞巴迪公司的挑战者605型号的公务机来说明,这款大型公务机有12个座位,航程达到7843多公里,航速可以达到869公里,购买价格在2亿元人民币,每年固定成本为550万元,飞行每小时费用为1.4万元。
三联生活周刊:公务机为什么又被称为“时间机器”?
廖学锋:行业内有一个大概估算,与乘坐航班飞机比较,公务机每年可以节省大约4个月的时间成本,作为出行工具,用户可以制定起降时间、地点,完全实现直飞,不需要转机、候机和办理乘机手续等。公务机客舱内备有先进的卫星电话、网络接口以及传真设备等完善的办公设施,即使是在飞行过程中,也可以继续办公、甚至可以举行商务会议。
其实你们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也是公务机的目标客户。在公务机行业有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发生了一起恐怖爆炸事件,美国某知名电视台当时就租用了一架公务机,凌晨2点就把记者叫醒并直接运送到当地,这位记者没有来得及换上像样的衬衣,胡须也没刮,就开始出镜报道新闻,这家电视台凭借公务机成为第一个现场报道这起恐怖事件的机构。
三联生活周刊:上千万美元不是小数目,成为公务机用户是否还有其他方案?
廖学锋:其实如果客户需求不是太高,没必要自己购买,可以通过租用的办法成为公务机用户。我们通常会给出参考建议:对每年平均使用不超过100个飞行小时的用户来说,租用是非常经济的一种方法,不足之处就是飞机使用得不到保证,而且使用成本较高。如果用户每年使用在100到200小时,就可以考虑部分拥有,也就是说,与其他公司或个人联合购买,成为公务机的股东,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使用成本,同时还能得到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但因为是部分拥有,使用时间也很难百分之百保证。如果使用时间再多一些,用户最好选择购买,自己的飞机可以自己决定起降时间、地点,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飞机不用时还可以出租,购买唯一的缺憾是成本比较高。■ 时间机器飞行私人飞机公务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