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读完51部哈佛经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哈佛经典首版于1909年,被称为“五英尺书架”,是担任过4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构想出来的,为了给日益壮大、渴求知识的中产阶级提供通识教育的替代品。所有著名文学家和重大思想都被收录了进去:索福克勒斯、乔叟、美国宪法……上不了哈佛的人也可以由此接触西方文明的精华。这套书在出版20年内一共卖出了35万套。
一年内读完51本书并非不可能,也就是每周读完不到一本。艾略特相信,普通读者只要每天精读15分钟就能有所收获。贝亚坚持了几天后,就发现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红封面经典变成了亲切的伙伴:《爱默生》令人心有戚戚,《西塞罗》比较难啃,《堂吉诃德》很可爱。
1月份他读了4卷,第一卷是《富兰克林自传》,然后是《柏拉图》、《奥勒留》、《弥尔顿》。9月和10月两个月内他就读了12卷。在第一章的结尾,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智力上的,也是道德上的:“我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想把最好的自己带到对话中去。通过阅读,我能成为伟大的读者链的一部分:奥勒留读《柏拉图》,然后奥勒留去世了。弥尔顿读《奥勒留》,然后弥尔顿去世了。现在我坐在床上读《弥尔顿》。”读完后他写了一本书——《整整五英尺》。
下班后,贝亚会去一家饭馆,边吃边看。因为书太旧、纸太脆,读的时候纸屑会落到膝盖上。“我会点一杯酒,只要一杯,因为它能帮我抛开白天的工作——不顺利的会议,让老板不高兴的提议——进入我的阅读世界。吃完饭买单时我发现要收我两杯还是三杯酒的钱,因为后来我要了那么多。然后我站起来,拂去身上黄色的纸屑。走回公司时,我发现富兰克林也在旁边走着。他对我说,不要吃到头昏脑涨,也不要喝得飘飘然。”当然这是他的想象而不是出现了幻觉。
贝亚说,他这本书和哈佛经典的核心主题是,知识在一代代人之间的传承。他发现他的模特祖母迪奥在四五十年代,曾跟他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他祖父能够背诵朗费罗的诗,而他自己是引用电影台词长大的。他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前辈们优雅、深刻地表达的第二天性。”
他希望别人的想象能够使他得到安慰。安慰出其不意地在阅读《约翰·密尔的自传》(第25卷)时出现了,这位古板的哲学家在认识到他成了一架思考的机器时精神崩溃了。
艾略特在这套书的“序言”中说,他不想把哈佛经典弄成展示世界上最好的书籍的博物馆,而是要弄成一个便携的大学。全套书没有特定的顺序,但大致分成6类课程:文明史、宗教和哲学、教育、科学、政治和文学与美术批评。贝亚也知道:“不像类似的系列,比如大英百科全书编的西方名著,每隔几年就会更新、修订,哈佛经典则一劳永逸地确定了下来。它们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项目,而是20世纪初艾略特眼中的知识史。”
2001年,哈佛大学打算出版21世纪哈佛经典,哈佛校友亚当·基尔希表达了他的意见。他认为,哈佛经典的书目在科学、哲学和文学方面的选择是有问题的。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完全缺席,近代哲学家中莱布尼茨和黑格尔没收,笛卡儿和康德都只收入了一部短的作品,只有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即使是这方面的选择有时也令人困惑:有洛克的《论教育》,但没收他的《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19世纪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尼采也不见踪影。总体上艾略特更喜欢自传而非抽象的思辨。
文学方面,哈佛经典选的很多书无可争辩,编这类书谁也不会丢下《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和“莎剧”。但到18世纪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后就开始出问题了,艾略特说这套书不会收入19世纪的小说,这类书太多、也比较好懂。哈佛经典的这一不足对贝亚来说倒不成问题,因为他平时读的书大部分是他想写的那一类书——小说。
他对待经典的态度,不是像文化斗士那样认为西方文化的末日将临,也不是流行化的做法,把亚里士多德变成励志大师。面对经典不必过于谦卑,如爱默生所说,我们应该阅读西塞罗、洛克和培根写的书,但也要记住,在他们写那些名著时,他们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我们需要前人的智慧的教导,我们需要那些图书馆里的年轻人提醒我们,我们也能写出他们那样的作品。”■ 读书文学51经典读完一年艾略特哈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