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变后的僵局
作者:蒲实(文 / 蒲实)
( 7月26日,在位于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的奥科塔尔市,洪都拉斯被罢免总统塞拉亚向他的支持者发表讲话 )
7月19日,为解决洪都拉斯政治危机所进行的第二轮国际调解对话失败。洪临时政府代表团拒绝接受让被罢免的总统塞拉亚复职的条件,坚持塞拉亚回国将受到司法审判,塞拉亚方面随即宣布“对话结束”。“临时政府在拖延时间。”前哥斯达黎加副总统扎莫拉(Kevin Casas-Zamora)向本刊分析说,“11月洪都拉斯将进行总统大选,明年1月政府换届,临时政府正争取把塞拉亚回国时间拖到大选以后,造成既成事实。”
国际社会对此次政变普遍持反对态度,至今没有国家承认临时政府。美洲国家组织中止了洪都拉斯的成员国资格,明确支持塞拉亚回国复职。美国也中止了对洪的军事援助。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米切莱蒂临时政府却依然表现强硬。此前,第一轮谈判已于7月10日破裂,塞拉亚的回国努力也因受到阻挠而失败。
“其实,拉美国家组织并没有多少砝码来对洪都拉斯施加影响。”美国莱斯大学政治系教授琼斯(Mark Jones)向本刊分析说,“除了委内瑞拉向洪都拉斯提供补贴价石油外,拉美国家中实际上没有谁对它有援助。洪与其他拉美国家也只有小额贸易。”
与拉美国家比,“洪对美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2/3,美国也是洪都拉斯最重要的援助国。洪在美居民向洪国内的汇款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琼斯分析说。正因如此,扎莫拉认为:“在哥斯达黎加总统阿里亚斯的调解失败以后,真正能够对事态产生影响的行为体仍是美国。”
然而,华盛顿虽然公开谴责这一“践踏民主”的政变,行为上却一直对介入此事犹豫不决。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杨志敏副研究员向本刊分析:“美国和美洲国家组织都一致谴责政变,但声音有所不同,并非都支持塞拉亚。左翼拉美国家领导人,如卡斯特罗和查韦斯,对塞拉亚本人及其政策都毫无保留地支持,但美国政府却有所保留。”其根本原因是,“塞拉亚执政期间,政策上与美国渐行渐远”。比如“2008年8月加入委内瑞拉和古巴倡导的‘玻利瓦尔美洲联盟’,以获得委内瑞拉向该组织国家提供的廉价石油”。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说。但历史上,“独立后的洪都拉斯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它曾是美国反对尼加拉瓜革命政权的基地,美国在洪也有少量的军事存在”。
正因如此,“米切莱蒂政府相信美国不会对它采取经济制裁”。琼斯分析说,“没有美国的制裁,临时政府很可能会安然度过剩下的几个月,直至大选产生新的民选政府”。“美国实际上也在争取时间。”扎莫拉评价说,“他们极力希望大选会像米切莱蒂所希望的那样如期举行。他们也许不喜欢米切莱蒂,但他们也不喜欢塞拉亚。”
应该注意到,“美国始终未明确将6月28日在洪都拉斯发生的事件定义为军事政变”。徐世澄提醒本刊记者。“这次政变的不同之处在于,军方的角色是支持国会和最高法院。一旦权力更迭完成,军队仍保持对政府的服从。”
这次由国家宪政机构支持的政变决定了国际调解中的另一个真实困境。“政变当局虽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孤立,但在洪都拉斯国内,塞拉亚却受到所有国家机构的反对,执政基础非常薄弱。”杨志敏说。扎莫拉也认为:“其实,即使塞拉亚作为总统回到洪都拉斯,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他很难再治理这个国家。”
扎莫拉分析认为:“自洪都拉斯独立以来,军政关系发生了极大改变,军人服从政府,关系稳健。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政治最稳定、暴力发生频率最低的国家。”他担心,“如果临时政府成功争取到时间,自然过渡到大选,就意味着对军队干政的承认。这会为拉美地区树立一个榜样,即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军事政变废黜不受欢迎的总统,这种影响将是悲剧性的”。杨志敏认为:“1982年以来洪都拉斯进行了23年无间断的完整大选,军方一直严守中立,这一次的确是尖锐的对立。无论塞拉亚强行回国或回国成功,都将造成国内动乱。”徐世澄则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塞拉亚难以通过自行回国恢复总统职位。”■ 僵局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