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上的名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莎妮)
我表侄从县城里的小学放暑假,要回我们镇上,临别时候和要好的同学互留通信方式。他不但留了家里的固定电话,还把我表哥的手机号也留了——不但留了我表哥的学名,连我表哥的小名“小宝”也告诉了同学。不光是他,连我都觉得最后一点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的确,在我们镇,如果提我表哥的学名,估计没几个人能记得,但是提“小宝”,如果有人不知道,你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不是本镇人。在我们镇,学名是给政府领导下的民间自律组织的,小名甚至外号才是立足社会的必需,是闯荡江湖上的最基本行头。闯出来一个名号是很辛苦的,相当于一个字头的诞生,是从一个人初中甚至小学时代就开始积累的,因为我们的社交圈子总是从学校开始扩张的。没有人想着去改名字,名字一改,很可能马上就要失去半个江湖。
比如杨小六,我们一起上小学的时候,他有另外一个很文化的学名,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叫他“小六”,老师也叫。小六辍学早,他的学名就更没有人叫了。既然没有人叫,那个名字就只好自动作废。参加红白喜事,他都在礼簿上登记:杨小六。
但在大城市,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虽然目标不同,但要学洋人的彬彬样子意见一致。因为这样既能从理论上改变陌生人的冰冷,又能在理论上把自己往上等人上靠拢。同事而非朋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别说称呼小名,连知道人家小名都没有必要,全称加先生才是称呼的王道。很熟很熟的同事,是“小”或者“老”加姓。差不多算是朋友了,才会去掉姓直呼名以显亲热。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有那么几个人拥有好几个名字。他们都是用笔谋生的,随便画一下,就多了一个名字。这些名字大多是为了挣点小钱用的,过后自己也许能想起来,也许忘记。虽然,有的人野心勃勃地告诉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给书商呀花皮杂志呀什么的写稿不屑于用真名,真名等自己写世界名著的时候再用,但更多的人在酒后也会说,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同类中,没有分文价值,还不如随便弄一个,给自己找个乐子。
本人也有一些乱八七糟的名字,但我比他们还不如,我更被动。在某杂志的时候,本人曾经一期杂志要发好几篇稿,主编大人连招呼都没打,就把我的名字全改了。主编还说:起笔名,要么起俗点的,人家一看就像是个真名,要么就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让人家觉得你高深莫测。我最像真人的名字是什么卫军,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管一,都是与我毫无关系的事。出来混,名字不过是吃饭的工具之一,只要工资单上的登记和身份证上的注册一样就行。■ 江湖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