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冰洋到南中国海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俄罗斯“轻舟”潜射弹道导弹 )
7月13~14日,俄罗斯连续两天从北冰洋水下成功发射了两枚“轻舟”潜射弹道导弹。尽管有媒体认为,这是梅德韦杰夫对一周前与奥巴马的“礼节性会晤”的一种“变脸”,但是除了俄罗斯媒体小小炒作了一下外,美国主流媒体对此几乎都没有报道。相反,在7月15日美国参院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一些议员都对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的军事活动表示出支持的态度,并都认为这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人什么时候把一直关注北冰洋的目光投向了南中国海呢?
7月15日,俄罗斯在白海试射了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布拉瓦”,导弹升空28秒后爆炸,这是“布拉瓦”导弹11次试射中的第6次失败。这次失败只能让俄罗斯更加倚重1986年服役的“轻舟”和其在2007年服役的改进型——“蓝天”潜射弹道导弹。1986年,美国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比例为:海基46%,空基37%,陆基17%;苏联的比例为:海基27%,空基9%,陆基64%。按照当时核打击力量的生存力梯度评估,苏联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显然要低于美国。但就在那一年,由苏联玛卡耶夫设计局研制的“轻舟”潜射战略导弹和由苏联北方机械厂研制的德尔塔-Ⅳ级核潜艇走到了一起。以往,苏联的海基核力量与美国存在差距,主要是因为导弹射程近和核潜艇噪声大,但是射程达8000公里的“轻舟”与低噪声的德尔塔-Ⅳ级战略核潜艇的结合,为苏联海基核力量追赶美国提供了基础。苏联核潜艇从巴伦支海进入北极的冰层下进行战略值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巴伦支海全年只有8%的时间是风平浪静,而92%的时间是风速达10~15米/秒的恶劣天气,这就意味着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北冰洋下只有8%的时间里可以在30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苏联战略核潜艇,而有92%的时间只能在10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苏联战略核潜艇。这样,搭载着“轻舟”导弹的潜艇,就可以利用30~40%的剩余浮力和特制的指挥台围壳撞破厚达1.5~2米的冰层,把导弹发射到美国本土。因此,在解体前苏联建造的7艘德尔塔-Ⅳ级核潜艇全部在靠近北冰洋的北方舰队服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因资金匮乏在1996年关闭了位于克拉斯诺雅斯克的“轻舟”导弹生产线。1999年普京上任后,一边重起了“轻舟”生产线,一边主持建造新的北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研发“布拉瓦”固体燃料潜射战略导弹。2001年小布什上任后没有给普京喘息的机会,马上撕毁了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导条约”,并从2004年开始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和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部署地基中段拦截导弹。部署在这两地的反导导弹名为防御朝鲜远程导弹,但从其防御圈的覆盖范围看,无疑是为拦截俄罗斯和中国的陆基导弹而设置的。为此,俄罗斯只能将有限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研发北风级核潜艇和“布拉瓦”导弹,另一部分对早已过了服役期的“轻舟”导弹进行升级。“轻舟”的升级版“蓝天”导弹虽然将分导弹头从4枚增加到了10枚,而且可以被德尔塔-Ⅳ搭载前往北冰洋绕开美国的地基反导拦截圈进行发射,但毕竟是“老艇配老弹”,因此仍为液体燃料的“蓝天”导弹与其说是未来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中坚力量”,倒不如说是等待“布拉瓦”成功装备北风级核潜艇的一个过渡产物。在人均工资只有2000卢布的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研制的“布拉瓦”迟迟不能试验成功的情况下(“蓝天”试射了9次,3次失败、6次成功后列装),美国把目光转向了海基核力量停滞了十几年后再次得到发展机会的中国。
从2004年后,美国军方和政客就开始大炒“中国将在南中国海部署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话题,并认为南中国海相当于俄罗斯的北冰洋,可使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不通过美、日,在黄、渤海外围设置的防潜网的情况下,绕开美国地基反导拦截圈向美国本土发射弹道导弹。2009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认为,中国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晋”级和第二代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巨浪Ⅱ”将于2009~2010年形成初始战斗力。从这个意义看,当7月15日美国议员在参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会上大谈美军在南中国海的活动合法性时,他们是更在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呢,还是更在乎中国的“晋”级潜艇和“巨浪Ⅱ”潜射弹道导弹呢?■ 南中国海导弹中国军情北冰洋武器核动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