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的新定义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死亡人数的12.5%是被癌症杀死的,“谈癌色变”这个说法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科学家针对不同的癌症发明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疗效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于是,不少人开始反思现有的抗癌思路。新的证据表明,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必须修改癌症的定义,不再用发生部位来定义癌症,而是用癌症的基因型来定义。
举个例子。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癌症,虽然它的发病率只占皮肤癌的第三位,但全世界死于皮肤癌的病人当中有3/4死于该病。通常情况下,病人除了截肢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去年美国有位晚期黑色素瘤病人在做基因检查时发现其癌细胞内一种名为C-Kit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了癌变。这种突变通常发生在白血病人身上,巧的是,国际知名制药厂“诺华制药”(Novartis)刚好研制出一种名为Glivec(美国商标Gleevec)的药,是专门对付C-Kit基因突变的。于是,医生们为这位病人开了这种原本用来治疗白血病的抗癌药,结果疗效很好,病人依然活着。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医生们不再死板地按照癌症的部位来决定治疗方案,而是根据病人癌细胞的基因特征来决定用什么药。“我们手里已经有很多种抗癌药物了,但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美国杜克大学的癌症专家乔·内文思(Joe Nevins)博士评论说,“好比说乳腺癌,绝对不是一种病,而是10种,或者15种——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病,每一种乳腺癌的致病机理都不一样,基因突变的位置也都不相同。”
过去的治疗方案对所有癌症都一视同仁,就是让病人服用抗细胞分裂的药物,把分裂旺盛的癌细胞杀死,这种方法不但副作用大,而且还会导致癌细胞发生变异,最终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性,就像细菌和病毒经常在做的那样。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弄清每一种癌症的致病机理,然后对症下药。绝大多数癌症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原本循规蹈矩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变得不听指挥,开始无节制地细胞分裂,其结果就是癌症。所以说,抗癌的关键在于搞清癌细胞的基因突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因为目前已知的可以导致癌变的基因突变类型非常多,很难归类。
虽然困难,但科学家必须知难而上,除此别无他法。200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成立了一个“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研究会”(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开始研究癌细胞的基因突变型。该组织计划用10年时间搞清至少50种常见癌症的所有突变型,为将来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抗癌药物做准备。
这方面最早的成功例子是乳腺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基因突变型BRCA1和BRCA2,大约有一半的遗传性乳腺癌病人带有这两个基因之一。这两种突变损害了DNA的修复功能,使得有害突变得以在细胞中聚集,最终导致癌变。科学家针对这两种基因型开发出一款新的抗癌药物,叫做PARP拮抗剂。说来有趣,这个PARP基因编码正是一种DNA修复蛋白,它的功能和BRCA蛋白类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负担起修复DNA损伤的工作。科学家相信,对于BRCA蛋白已经发生变异的癌细胞,如果再用PARP拮抗剂把PARP蛋白消灭掉,那么这些癌细胞就没有修复蛋白可用了,于是其DNA就会迅速积累大量损伤,导致癌细胞死亡。
目前PARP拮抗剂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研究表明这种药不仅对乳腺癌有效,对卵巢癌和前列腺癌也都有很好的效果,前提是病人必须是BRCA突变型。PARP拮抗剂的出现改变了抗癌药物临床试验的传统。以前的抗癌药都是针对某种特定部位的癌症,比如肺癌有肺癌的药,肝癌有肝癌的药。但是PARP拮抗剂针对的不是不同的患病部位,而是癌细胞不同的基因型。只要基因型相同,无论是乳腺癌还是卵巢癌,都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与此对应,发生在同一部位的癌症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病。举例说,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是一种较少见的脑瘤,以前这类病人都用相同药物进行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基因分析表明,这种病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其致病机理自然也就完全不同。所以,病人应该首先进行基因型分析,确诊他到底得的是哪一种胶质母细胞瘤,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定义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