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村河印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晨风)

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是“新农村”典型,有“京郊第一村”的美誉。离市区两小时的车程,由一条摆满鲜花的宽阔柏油道与公路相接,老远就能望见宏伟的标志性建筑。进村要买门票,40元一张,高于旺季的颐和园票价。除了参观别墅,村里还有公园、广场、村史展览馆等景观。公园里有乏人问津的游艇,广场上有一排排闲着的旅游观光车。韩村河靠建筑业起家,过去几十人的村包工队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型建筑集团。当周围村子还都是农家小院时,这儿的农民就已住进统一建造的二层别墅小楼;当别的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时,这儿的农田就全部集中于村政权统一经营。

这村是著名的韩建集团发家地,我想这里的农民不种地也会很富,但老乡却说,别看我们住别墅,土地归村里统一经营后,村里每年给每人发300斤粮食,吃饱饭没有问题,可是没活钱儿。如果与管理层没关系,进村企很难。为了解决就业,村里安排了不少村民看大门,清扫厕所和村里道路,月收入260到360元,但还是有不少人没活干,有的跑到外村去承包果园、农田,有的到处打零活儿,很多家庭月收入在700元以下。韩村河有医院、托儿所、小学和中学,这些是村民可以享受的福利,可要是孩子去外边上学,老人去外边看病,经济上就会很困难。我问,村里有真正富裕的吗?老乡说,村企经理们月收入有上万元,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月收入有千元左右。

我问老乡,你们住着小楼,不用下地,免费发口粮,这样的日子够幸福吧?老乡们却说,现在连种点儿菜的地都没有,邻村的大棚菜卖到韩村河,都比别的地方贵。老乡说,别墅是在各家宅基地上盖的,按原宅基地面积折合成钱,原面积少的自己就得多花钱,农民也就剩宅基地这点儿财产了。村里50岁以上的村民,都很怀念过去自家有地的时光。他们说,那时候,能在自己土地上种粮食、蔬菜,能搞自由经济,有活钱儿,有奔日子的心劲儿。开村委会时有人要求分地,村干部说,若要分地现有村里给的待遇全部取消。可是韩村河因为建了大片商品住宅,可耕地少了,每户只有6分左右,显然不能养活一家人。

村民靠个体商业致富也很不容易。围着别墅区转了几圈,发现村里几乎没有小商业,老乡说村里不让搞。来参观的人都由观光车拉着去指定的人家吃饭、参观。说到村干部选举,老乡说,附近别的村都是三年一换村长,想当村长就得拉拢人心,韩村河选举不用这一套。老乡说,现任班子永远不会被选下来,韩村河是“新农村”的先进典型,村政权位置非常稳固。

本想领略农村新气象,却领略了许多“新农村”背后的东西。美丽的韩村河,缺了自然与社会的丰富生态,农民只能选择被规定好的生活,成为村中“景观”的一部分。中国不乏韩村河式的“新农村”示范村,其共同点是:一个能掌控集体财产、与上层关系密切的村政权,一个利用集体土地发展起来的强大村办企业,一群因失地而靠打零工为生的农民。 韩村河印象

上一篇: 6岁侄女上学难
下一篇: 糊涂的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