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在香港:从零售到结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董璐)
( 巴曙松
)
三联生活周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使得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升温,怎样来衡量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然而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一般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后实现国际化。根据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可从三个方面判断人民币目前的国际化程度。首先,作为价值尺度,其计价范围主要在边贸领域。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已经起步。其次,作为支付手段,人民币已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尤其是香港,日益被市场接受,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530.2亿元。同时人民币也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边贸结算中的重要货币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云南省与越南、缅甸、老挝等边境国家边贸结算的首选货币。第三,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开始出现制度性变迁。2006年12月1日,菲律宾货币委员会开始接纳人民币为菲中央银行储备货币,这是国外中央银行首次将人民币列为官方储备货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当局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人民币从官方渠道流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挥储备货币作用的同时,也为本地的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提供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来源渠道。
从目前的进展评估,人民币还不是一个国际货币,其发挥的国际货币职能相当有限,而且多限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初始阶段,通过推行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的起步阶段的步骤之一;而从香港地区起步,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三联生活周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展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巴曙松:一国货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先后经历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终到储备货币的三个阶段。如今,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一些可能已经不太稳定的国际货币的结算的依赖性,更多的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国际货币职能,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成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打下基础。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合同实现以人民币计价,至少在私人部门层面上实现了价值尺度职能;其次,进出口交易以人民币结算,不管是居民向非居民还是非居民向居民在交易中的支付货币都是人民币,这也是在私人层面上实现了支付手段职能。最后,为了实现交易中的人民币支付,非居民将有可能储备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存款,私人层面上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
( 7月6日,上海电气香港有限公司职员在中银香港的柜台前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
三联生活周刊:自2004年2月25日,香港银行开始为香港居民开办个人人民币的存款、兑换和汇款这三项业务以来,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已经试点5年多。这次跨境贸易结算的正式开展会给香港金融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巴曙松:企业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首先,香港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以美元等主要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由此带来的结算货币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两地企业承担,若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则可以免受汇率结算风险。第二,有助于香港企业营运成果清晰化,表现为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清晰地固定下来。第三,节省了香港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第四,节省了香港企业一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加快了香港企业结算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第五,提高了两地贸易的定价权,人民币结算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以往内地和香港进出口企业用美元或港元收款的汇兑成本大大降低,以人民币作为两地贸易的定价货币,将使得定价的透明度随之提高。
同时,随着更多内地企业以人民币做跨境贸易结算,以及外国企业在港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金额将逐步增加,而在港的企业自然产生对各种人民币服务,如融资、对冲汇率风险的需求,会对香港银行业与人民币相关的业务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在中国的资本项目循序开放的情况下,香港的金融机构将来可提供配套服务,如人民币融资、人民币汇率期货等,从而缔造金融业务增长空间。
目前,香港是中国内地境外人民币流通最活跃的地点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人民币进出中国内地的重要端口之一。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业务的开展,香港可以逐步积累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业务量,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币通向亚洲各国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这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带来新的动力。因为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流动也十分自由,而随着海外的人民币流到香港,香港可作为境外人民币的蓄水池,逐步发展成为境外的人民币结算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人民币的离岸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份,香港的人民币累计存款余额为531亿元,约占外币存款的2.1%,但广东省与港澳之间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需求约为1700亿元。这表明香港的人民币存量与人民币贸易结算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且这一缺口会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行而进一步扩大,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巴曙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要顺利推行,需要在香港通过多种渠道大幅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使得香港的人民币存量与两地贸易的人民币结算需求相匹配。一是增加以人民币支付的货物和服务进口,通过贸易渠道向香港输出人民币,这既是增加香港市场上人民币供给量的重要基础途径,也是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内容。从货物贸易看,虽然香港是中国内地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对象之一,但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从香港企业进口时采用人民币支付的难度较小。从服务贸易看,中国自1995年以来都保持逆差,香港又是中国内地最主要的服务贸易伙伴。所以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人民币支付,可作为向香港输出人民币的重要渠道,以直接地增加香港的人民币供给量。
其次是要允许香港银行为香港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基于防范资产风险、非法资金流动等的考虑,目前香港银行尚不能向香港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但从香港银行的角度,如果可以对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是对既有人民币对私业务到对公业务的突破。香港银行因此可以真正形成人民币资产,形成多元化的资产负债结构,并通过该业务获取利息收入。从香港外贸企业的角度看,获得人民币贸易融资,在美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流动性短缺和汇率波动剧烈的同时,获得维持和扩大国际贸易宝贵的人民币流动性。这有利于培育中国出口的外需,能够提高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从政策许可角度看,由于基于贸易需求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是经常项目下的资金流动,因而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只要香港企业能够开立人民币账户,即可实行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利用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机会,可以考虑推动香港银行为外贸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不仅可作为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的一项风险可控的试点,而且可以为增加人民币在港的供给、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次是要逐步放松人民币和港元的兑换限制,第四是要支持香港银行通过外汇市场兑换、同业市场拆借获取人民币。如果说提高人民币兑换限额是通过“自由的市场化拓展”来增加人民币在港流通量,那么这个市场平稳发展更为需要的是通过外汇市场兑换、银行间的同业拆借来建立大额人民币的“输入管道”。最后则是要允许香港银行和企业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这可以作为香港的金融机构或企业获得人民币资金的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2007年6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等5家中国内地银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发行了累计金额22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购买债券的人民币来源是香港累计的规模有限的人民币存款,实质上主要是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但是并没有增加人民币在香港的供给量。但如果香港的银行和企业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就可以从内地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直接融得大量人民币资金。
三联生活周刊:改善香港的人民币供给和流通的措施,是解决香港的人民币来源问题,去向怎么解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境外人民币顺利回流?
巴曙松:这不仅要靠贸易渠道,更要靠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实现投资渠道。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的推出,应当是结合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步骤逐次进行。我认为有几点可以考虑。第一是提高对香港出口时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中国是贸易顺差大国,目前已积累了约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货物和服务的出口结算采用人民币进行,不仅可以缓解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也可为境外人民币提供通过贸易渠道回流的重要途径。在目前能够供境外人民币投资内地市场的金融渠道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这要求在试点时选择与境内企业有双向贸易往来的境外企业,它们在通过出口获得人民币之后,就可再经进口把人民币用于跨境交易支付以实现回流。香港是内地最重要贸易对象地区之一,2008年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顺差达1778.20亿美元,目前内地要通过出口渠道为境外人民币提供回流渠道,可将香港作为重点突破口之一,鼓励内地出口企业在结算时收取境外企业的人民币支付。
第二是要扩大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自2007年6月以来,已有5家中国内地银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发行了7批人民币债券,累计募集资金220亿人民币。而在2009年5月19日,汇丰银行(中国)和东亚银行(中国)分别宣布,获批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是中国首次允许外资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标志中国内地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主体已经由中资银行扩大至外资银行,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发债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合格的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以外,还可扩展到国家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合格的内地企业、香港企业等。中国在继续动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时,也可以要求美国先在香港等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筹集人民币资金,再用所筹集的人民币资金到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美元回到美国使用,这不仅可以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未来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可以迅速推动香港的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影响力。随着发债主体的扩大,人民币债券对香港的发行规模也会相应增加。这不仅为境外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规范化的投资获利渠道,更有利于在香港建立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人民币市场。
第三是要建立和扩大人民币QFII对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QFII制度是在中国保持资本管制的条件下,有限制地允许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获批的额度范围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的规模和流向都到严格的监控。为了逐步允许存在与香港等地的境外人民币对内地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应考虑逐步放开回流内地市场的渠道。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化的过程中,这一放开的进程也应是渐进的、可控的。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在港上市人民币计价的上证或深证ETF基金、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港推出人民币寿险服务,以及逐步推出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后,影响人民币需求的各种经济变量就不仅源于境内,还扩展到境外需求,这会否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巴曙松: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后,外国居民可能由于人民币贸易计价、追逐投资利润、资产保值和规避风险等目的产生对人民币的需求,这一部分人民币或者是由个人、企业持有或者是由政府持有,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就会更多,央行面对的货币供给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更大。目前,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连同缅甸、越南和蒙古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0%以上。2008年中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为5174.5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3287.2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887.29亿美元。同时,为扩大贸易结算而提供的一系列配套的金融业务同样会诱发更多的人民币需求。另外,由于有的相关国家的货币币值极不稳定,与人民币币值能够一直保持坚挺形成对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被视为“硬通货”,流通十分普遍,因保值目的而持有人民币的需求就有可能大量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直接影响央行的货币供给,因此,当公众调整货币需求时就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不确定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功能减弱,会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难度。
此外,目前国际贸易中所使用的结算货币主要有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这些货币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相比之下,人民币的利率则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可能对境外人民币利率产生影响。虽然中国内地自1996年6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至今该利率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而且该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央行对该利率较大的控制力也是日益增强,一旦在香港出现人民币的借贷,在港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可能产生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进而内地和香港将出现两种人民币利率。由于两地利率的形成机制不同,因此两地的利率差异不可避免。一般而言,境外人民币汇率将以内地人民币汇率加上管制差价等为基础随着供求变化。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资本金融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当内地人民币汇率发生严重低估或高估时,人们很难进行套汇投机。国际投机者就可能转向香港,导致在港人民币汇率波动。
三联生活周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的风险,有没有什么防范措施?
巴曙松:香港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初始阶段有必要对贸易结算额度以及在港的人民币融资市场规模进行检测。比如,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行额度规范;对人民币贸易融资进行额度规范;规定企业申请贸易融资时必须出示进出口合同等,这些都有利于对贸易结算人民币数量和利率的监测与控制。还可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建立与香港以及其他海外央行的信息交流制度,增强央行监管力度。
在外汇管理上,要尽量减少境外汇率对境内汇率的冲击,在港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产生的离岸市场汇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规模相对较小,波动可能相对较大,为防止境外汇率对内地人民币汇率造成过大冲击,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初期,可以考虑对能够开展这项业务的银行设定一些基本的条件,另外还可以选取部分具有较强定价能力的行业作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项目,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出口冲击。同时,监管机构需要适当加强对于相关金融机构吸收人民币存款业务活动的监管。此外还要严格检测并控制非法资金流动。
三联生活周刊:可是,最终是否采取人民币结算取决于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要怎样做才能增强结算货币选择权呢?
巴曙松: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商品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是微观企业掌握定价权和货币选择权的源动力。根据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商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选取本国货币进行结算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对于微观企业来讲,在产品设计、品牌创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不断提升价值,增强竞争力,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和销售,完全有可能提升企业在结算货币选择权上的能力。另外,在高技术产品生产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消化吸收,培育出自己的创新平台,开发出更多属于本国的核心技术,真正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一般来讲,这一类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产品在出口的价格弹性上较小,产品的替代性较差,因此微观企业在这些商品的出口商掌握着主动权,在选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上更为有利。■ 跨境贸易结算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零售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国际化人民币贸易融资香港巴曙松跨境支付债券借贷债券中国货币货币货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