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育儿经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说起养孩子,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育儿经”。中国传统的育儿经有很多都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比如“怀孕时不能用剪刀,否则生出的孩子是兔唇”等等。所幸随着民众觉悟越来越高,这类禁忌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了。

还有一类育儿经貌似很有道理,但后来被证明是不对的。坐月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严格意义上的“坐月子”要求孕妇在生完孩子后一个月内不能起床,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吃凉性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否则孕妇将来会牙疼,甚至四肢酸疼,俗称得了“月子病”。但是,如今的中国孕妇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经很少有人坚持坐月子了,也没见她们得什么月子病。大量科学研究也证明,只要休息适当,坐不坐月子对孕妇的身体没什么影响,反而是坚持坐月子的孕妇更容易生病。

如今,起码在大城市,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育儿经越来越流行。比如,白人的孩子从很小时候起就离开妈妈单独睡觉了,现在有条件的中国妈妈也在学着做。但是一直有人争辩说,西方人的做法也许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但却忽视了对亲情的培养。

还有,西方人流行给新生儿割包皮,认为这样做比较卫生,甚至拿出很多科学证据证明割比不割好。但是如果我们溯本求源,不难发现割礼最早是出于宗教目的。加上古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洗澡不方便,包皮确实容易成为藏污纳垢所在。但是现代人一天洗一次澡,这个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割包皮反而会给婴儿带来不必要的精神痛苦,或者增加感染的概率。

由此可见,无论是来自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传统的育儿经都必须重新加以审视。

比如,东西方文化大都认为,婴儿在学会走路前一定要先经过爬行这一步。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七坐八爬”,就是说7个月大的婴儿一般都会坐了,8个月就应该开始练习爬了。如果晚于这个时间,就说明孩子发育迟缓。西方人则认为,练习爬行有助于提高婴儿的手眼协调性,对婴儿运动系统的发育很有好处。因此,如果孩子到了8个月的时候还不会爬,妈妈们就会很着急。

但是,新证据表明,爬行并不是婴儿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就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美生理人类学学会芝加哥年会上,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人类学副教授戴维·特拉瑟(David Tracer)博士发言指出,人类婴儿不会爬是很正常的,甚至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做法。

特拉瑟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显然他不可能拿孩子做试验,这不道德。事实上,他原来并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1988年,他申请到一笔研究经费,去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儿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那是一个位于南太平洋上的岛国,400万原住民直到现在还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非常适合研究人类进化。

特拉瑟专门研究了一个名叫“奥”(Au)的部落的情况。在部落里待了一段时间后,特拉瑟突然意识到他从来没有看到任何孩子在爬行。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特拉瑟和自己的研究生一起跟踪了113对母子(女),仔细研究这些孩子在1岁前母亲对他们的看护情况,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们大约有86%的时间是被母亲或兄弟姐妹抱着到处走的,只在很少情况下看护人会把孩子放到地上。此时孩子如果想活动,就只能坐直身体,用手撑着地慢慢移动身体。

特拉瑟询问当地人为什么不让孩子爬,当地人疑惑地看着他说:为什么要爬?难道全世界的孩子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

那么,没有经过爬行这一步的“奥”部落婴儿长大后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呢?特拉瑟用一种标准的测验法对儿童们进行了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测试,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特拉瑟又去检索一下历史资料,发现了好几个互相矛盾的结论。比如1991年美国泰普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没经过爬行这一步的孩子长大后运动系统发育有问题。但1989年意大利帕杜阿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爬过的孩子运动系统反而发育得更加迟缓。

接着,特拉瑟查阅了大量人类学文献,发现还有很多国家的婴儿是不被鼓励学习爬行的。比如巴拉圭、马里和印度尼西亚的父母亲通常都不鼓励孩子在学会走路前到处爬。

特拉瑟又去询问了动物学家,发现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都没有让幼崽爬行的习惯。母猩猩通常都会抱着幼崽到处走,直到它们学会自己走路。

综合上述发现,特拉瑟得出结论说,让婴儿学习爬行是人类很晚才学会的习惯。仔细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早年间人类生活的环境很脏,如果让婴儿在地上爬,肯定会吃进不少脏东西。事实上,在孟加拉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在地上爬的儿童拉肚子的概率要比对照组高。后来当人类用上了地板或者地毯后,父母亲们才允许自己的孩子到处爬。

特拉瑟认为,他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爬行到底是好是坏,只是说明爬行并不是婴儿必须经过的一步。如果孩子天生不喜欢爬,而是更喜欢采用其他方式移动自己的身体,做父母的不必介意。只要最终孩子们能站起来正常走路,就说明他们的发育过程是没有问题的。■ 育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