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前门大街印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晨风)
北京新前门大街开街已近一年,但是在大街北端向南望去,除了旅游团大批到来的时刻,大部分时间步行街上都是行人稀少,且多数为观光散客。不能说新街建得不漂亮,这儿不乏各种风格的仿古建筑,但走在那洁净平整的街面上,有一种进入电影城的感觉。从建筑材料、建筑语言到排排感受轻薄的落地橱窗,到处彰显着一元化气息,有点像锄净杂草的试验田,没了自然的田园风光。鸟笼、仿古雕塑、老字号的招牌、鲜花,这里什么都不缺,但缺了老商业街厚重的沧桑感和老前门的独特韵味。
为什么新前门大街难聚人气?笔者认为,一是因为租金贵,二是因为改造割断了建筑与人文地理的联系。地处南北城交汇点的前门,是北京历史上的贫民聚集地,小商业非常发达。世代积累下来的技术及地产资本,让前门小商业得以在低成本经营中惠及几代人。小门脸就靠回头客。前门快拆的日子,等着吃最后一碗卤煮火烧、最后一碗爆肚、最后一块门钉肉饼的老北京在胡同中排起长队。老前门商业街的魅力是市井文化,密集的小商业背后是密集居住的老北京,二者互动创造了北京丰富的市井消费形态,不少老北京或自己经营或租售摊位,以不同方式参与前门的商业。改建大大提升了前门大街的地产价值。黄金地区的一个大地产项目,地皮、拆迁、建筑等高昂费用必然带来高昂的租金。拆走了的铺子,如果不是国家支持的国有商业,往往就没钱再回来,只能等待更有钱的新商业进来,但更有实力的商家可能更愿意去王府井、西单甚至中关村这样更成熟的消费区。
残存的前门小商业亦喜亦忧,因为小商业的持续会影响未来新前门大街的营销定位。未来不是新的消灭旧的,就是旧的拖累了新的。新前门大街就如同一个植入体,将遇到“土著”商业的排异,只能在时间流逝中等待聚集人气的机会。笔者认为,要降低商业街改造的风险,就应该尽量不割断其与城市人文地理的联系。前门大街改造虽在传承老北京文化的口号之下,但运作方式却是除旧建新。无论是拆走众多老前门居民,大面积拆掉许多尚好的老建筑,还是以昂贵的商业地产改变市井消费模式,都带着革命色彩。为建高档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拆走众多老前门居民,不仅引发居民与政府及开发商的尖锐矛盾,还消灭了由一家一户私有房产带来的建筑风格多样性。笔者认为,城市的商业区改造,个别修缮而不是除旧建新,城市会更美好。
更正并致歉:本刊在今年第22期“个人问题”专栏所刊文章《800米之下》,其中有段文字描述,“在我们下井的前3天,山西神华集团所属的一个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死了60多人”。经查,这段描述失实。这系编辑部审查把关不严所致,在此郑重更正,同时向神华集团表示真诚的歉意。 印象前门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