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能环保背景下的机会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威能供暖系统产品之一壁挂炉
)
莱姆山德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它坐落在杜塞尔多夫附近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的山谷里,因为山地起伏不平,小城的房子大都依地势,选择相对高处修建而成。房子错落有致,木头是主要建筑材料,黑色的木梁配上白色的外墙,虽经年久远,每栋房子至今都相当完好。就在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山谷里,却孕育了欧洲最大的供热集团威能集团。1874年约翰·威能创建公司时,威能还是一个很小的家族企业,后来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几笔大的并购,这家百年老店已经成为世界供热行业的巨头。威能年销售超过200万台壁挂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2%,去年销售额达到26亿欧元。
威能家族一直是集团最大的股东。近年来威能的主人似乎非常乐于从汽车行业寻找总裁,几年前在那里采访,当时的掌门曾经是欧洲福特前总裁。3年过去,如今的总裁罗夫·林巴赫曾经在宝马和大众先后供职近20年,他在大众的职位甚至已经是南美洲地区总经理。询问从汽车公司转投到热能行业有什么感受,他告诉本刊记者,汽车和热能这两个行业有很多的共同点:都非常注重技术,竞争都非常激烈。
从家庭作坊发展到世界供热行业的巨头,威能用了130多年的时间,当谈到威能在中国未来布局的时候,罗夫·林巴赫告诉本刊记者:威能这个品牌在欧洲已经非常知名,但在中国的知名程度还不理想。“中国消费者最早熟悉威能,是因为威能大白兔热水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在欧洲学习或者办公务的中国人购买了我们的热水器带回家。”1984年,大概有10万台大白兔热水器,主要安装在上海、北京、天津等中国的几个大城市。1994年,代表威能当时最高水平的热气壁挂炉开始进入天津居民家中,这个项目为威能日后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99年,威能为北京望京A4项目安装了大批量的燃气壁挂炉。如果说天津项目犹如威能的“先头部队”,望京项目则帮助威能打开了北京这个举足轻重的市场。2005年,威能在中国建立亚洲采购中心,随后在中国无锡斥巨资建厂,首次在欧洲以外设立第一个生产和研发基地。
面对经济危机的大背景,罗夫·林巴赫深有感触:“中国市场已经体现出了无比的坚韧性和修复力,充分证明了未来的良好预期。德国威能希望加强在中国地区的合作,通过在太阳能、热泵等产品领域的深度拓展,加快在华的发展步伐。”他告诉本刊记者,此行就是跟无锡的研发中心团队探讨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为总裁,我充分信任当地的团队,因为他们更了解当地的需求和市场。热能这个行业与地方政策有很密切的关联,这些重要工作我们一般都交给当地的团队,我一般不会插手。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每个细分市场的团队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优秀的研发人员。”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政府现在非常重视新能源领域,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您认为威能是否能从中获得某些机会?
罗夫:我们确实注意到了,我们认为这些政策对威能非常有利。在欧洲,威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领先于我们的同行,比如地源热泵开发、太阳能供热采暖等等。近期我们要把这些产品引入到中国,还要把这些产品当地化,在我们的无锡工厂生产。
借助于中国政府的政策,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中国老百姓用上一些比较高端的、节能环保的产品,比如说太阳能采暖系统以及节能的燃油采暖设备等。
( 罗夫·林巴赫 )
三联生活周刊: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了很大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威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战略是否有调整?
罗夫:我们在中国建厂、设立研发中心以及营销中心,所有这些措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消费者更加满意。对于中国市场,威能有5年甚至10年的计划,非常大的计划,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我们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我认为,通过建立分销中心销售产品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市场发展的速度。威能因此于2006年在无锡设立研发中心,这是威能13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在欧洲以外设立研发基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发基地,不仅满足中国市场,同时也为中国以外的亚洲以及全球市场带来收益。
三联生活周刊:无锡的工厂和研发中心目前进展到什么地步?
罗夫:无锡是我们的一个战略企业,现在运转一切正常,到目前为止,无锡主要的生产还是以出口为主。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产品改型,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另外,我们也考虑在无锡生产一些可再生能源的产品,比如说太阳能、地源热泵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的供暖系统分为南方和北方,目前的供暖主要还是政府主导。未来威能是否会与政府层面建立一些合作?
王伟东(威能中国总经理):按照传统政策,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采暖政府不管,淮河以北的供暖,政府必须要管。2006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区域公司,主要负责南方市场,以零售为主,包括“汤臣一品”等项目,整体采暖都是用的威能。
在北方,我们涉足有几十个项目。威能是中国燃气分户供暖协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准备通过这个组织跟相关方面沟通,当然也包括跟政府合作,我们希望能有更大的作为。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们了解,在供暖方面威能的设备目前主要集中在能够实行分户供暖的社区。与集中供暖比较,分户供暖好处在哪里?
王伟东:分户供暖和集中供暖有很多不同。比如在北京,普遍的采暖季是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供暖季前后,室内温度低很不舒适。另外,即便在同一个供暖环境,靠近管道的地方热,远离的地方又比较冷,所有这些都不够人性化。采取分户供暖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用户可以随时根据气温变化选择打开或者关闭室内的暖气。
我们去年通过第三方做了一个测试,用威能的技术做分户供暖,还不是最好、最贵的技术,我们就已经可以让采暖费用平均节省了30%左右,有的家庭是50%,有的家庭是20%。目前分户供暖在欧洲已经非常普遍了,超过了85%。
三联生活周刊:以北京的环境,更适合哪种采暖方式?居民选择分户供暖,一次性投入多大?之后的费用成本大概有多少?
王伟东:关于费用问题,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数字。按照威能最基本的预算,每户一次性的费用是3万元,上限确实没有,也就是说你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可以帮你解决。北京有一个客户一次花了30多万元,还不是最先进的。地源热泵都适合,主要看你家里的情况,看房间里的一些要求,我们根据这些要求量身定做。
地源热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也非常适合中国市场,地源热泵需要向地下打80~90米的井,以后才能够保证正常运行。这个成本比较高,我们在北京也做过,大概是一二十万元的样子。如果用太阳能,因为每年阳光照射强度不一样,运营费用也不一样,但是要节省30%左右。地源热泵大概节省50%左右。集中供暖如果使用地源热泵,大概可以节省百分之三四十。这样算起来,经过差不多10年,肯定可以把成本收回来,而且用得越多,成本回收就越快。
三联生活周刊: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绿色产业所受影响远比想象的好得多。威能集团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如何?
罗夫:这次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关注环保节能问题,绿色产业将成为今后整个能源行业的大趋势。这次金融危机能够带来很多机遇,我们的绿色科技产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的整个销量有大幅度提高。作为热能行业的领先者,我们一直致力于环保和节能,我们选择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就是考虑到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能源,现在,我们又有地源热泵和太阳能。
威能这个品牌有别于同类其他竞争品牌,以威能在全球的表现,在欧洲市场份额占27%,全球市场份额占23%。我们的平均价格是最高的,这也就是说,威能的品牌产品被很多客户认可。从1874年开始至今,我们一直致力于分户供暖。现在我们的方向有所调整,我们坚信在环保节能、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将有所建树。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威能主要是做高端房地产项目,您如何看待与地产商的关系?
罗夫:威能一直与房地产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很多合作是通过代理商,还有很多是我们直接做的,比如说北京的龙湖项目。两个月之前,我们跟安徽置地也有合作。我们一直在探索跟房地产整体的战略合作,但是我们了解到,因为分户供暖概念还不是非常成熟,在南方,还没有把采暖项目列入他们的采购大单里。所以这部分的业务我们还仅限于区域合作,在浙江我们有战略合作,在南京也有。
在节能减排方面,在中国我们现在可能还做不到大规模推广。但是,我们在北京、西安等地开展了一些零售项目,比如说很多别墅项目都在使用这样的产品。最近在兰州有一个大项目用了威能的太阳能产品,我们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威能公司在中国也是第一家由厂家直接做售后服务的。我们坚持在中国的每一台锅炉、每一套设备都由威能公司自己的员工调试,以确保这些设备的可靠安全和准确运行。当然,我们也会适当地调整一些价格,因为我们知道开发商也有压力,但我们绝对不会打价格战。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威能的总裁,您通常最关注哪些问题?客户意见如何反馈到总部?
罗夫: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倾听的人,不单是代理商,更重要的是聆听消费者的声音。威能一直希望能把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在产品上。每个月我们都有一个全球范围的会议,各主要市场的技术和销售人员一起深入讨论,研究如何把最新的需求真正体现到我们的最新产品上,以保证给消费者带去真正符合需要的产品,帮助代理商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威能将来是否有可能把制造中心也转移到中国呢?
罗夫:在我们眼里,中国不仅是一个市场那么简单,实际上,中国是威能集团在欧洲之外第一个开设工厂和研发中心的区域。这个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以后将不仅仅为中国本土生产产品,还可能为全球进行研发生产。昨天在无锡,我们做了新产品规划,计划把有最新科技含量的产品都拿到中国来,这里的细节暂时不便透露。但有一点,我们要让中国的消费者能够与欧洲消费者享受到同样的技术,甚至更超前。■ 机会背景北京供暖地源热泵能源环保威能节能节能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