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之刺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那天看一篇美籍华人写的随笔,提到去参观历史悠久的州议会大厦,发现大厦内部居然“墙壁、地毯,到处都是粉红色”。然后作者援引随行解说员的话,说在18世纪粉红色是男性的象征,蓝色才是女性的象征;当时的政府部门以男权为主,故而粉红色占据了主导地位。

仔细查证,倒发现那位解说员至少搞错了两件事。美国文化中确实曾将粉色与蓝色赋予特定的性别,但这一做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不是18世纪。20世纪20至40年代,粉色在美国被认为是更适合男孩的颜色,因为它近似象征了男子气概与决断力的红色;蓝色似乎更纤细、更精致,故而被视为适合女孩的颜色。40年代以后,社会观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粉色和蓝色的性别角色完全对调了位置。1987年,几位心理学家在美国长岛一家购物中心对人们的着装进行统计,结果显示:75%的女性在着装中使用了或多或少的粉色,而使用粉色的男性为零;相反,79%的男性在自己的着装中使用了蓝色,女性方面的比例只有8%。按照那篇华人随笔所言,该州议会大厦自1988年起进行大规模重新装修,照这一时间看,将粉红色推责给18世纪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嫌牵强。

究竟州议会大厦中为什么一片粉红,倒可以从另一篇来自美国的访谈中找到解释。在一篇介绍美国某媒体大亨和他的豪宅的“励富”报道中,记者请教大亨:为什么在豪宅里选择法国18世纪风格,将墙壁和家具都包裹上来自法国里昂的“温软柔和的”粉色丝缎?大亨解释:“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所以历史成为对美国人更有吸引力的因素。法国历史上的18世纪正是艺术非常繁荣的年代。”

在他那套愤世嫉俗的《欧洲风化史》中,爱德华·傅克斯可没对法国的18世纪说多少好话,尤其是“温软柔和的粉色”:“如今时兴的是温柔的色彩——那是没有火花、没有创造力的肉欲。浅蓝和粉红代替了紫红和紫罗兰色,说明了力量的枯竭。”在这个被傅克斯斥为“最媚的是稚嫩的童男童女间的爱情”,男性装扮得“更像是一个亢奋的、女扮男装的侍女”的18世纪,粉色成为男性的色彩倒并不令人意外。议会大厦解说员的误解或许正源于此,假如他不是因某种历史缺失感而想给美国20年代的粉男蓝女们找到点依托的话。

保罗·福塞尔在他的《格调》和《恶俗》两书中将粉红色(pink)贬为“恶俗”(kitsch)。不过这相当冤枉“pink”一词本身。在各种英语词典里,“pink”除色彩的含义外还有一层应用很广泛的含义,指石竹类的各种植物。“pink”作为石竹的俗称始见于1573年,虽然在1681年已见有“石竹色的”(pink-coloured)一说,但真正代指“浅玫瑰色”还要等到1733年。所谓“玫瑰色”,比“粉红色”历史更悠久。拉丁语中“roseus”被用来形容玫瑰色。卢克莱修就曾在他的长诗《物性论》中以此来描述黎明的色彩,法语与西班牙语至今仍以“rose”或“rosa”来表示“粉红色”。“pink”之所以成为“粉红”,除因为被借用来形容石竹类植物所具有的那种特别的颜色,更主要的是与“pink”真正的本意有关。

“pink”一词1275~1325年便已存在,中世纪英语中为“pynken”,有说源自拉丁语“pungere”,更直接的亲属则是荷兰语的“pinke”。无论是哪一种,其本意都是“刺、戳、扎”。“pink”保留至今的几种偏僻含义都显示了这一始祖的遗存,例如作为动词的“在布料或皮革上穿刺出用于装饰的小洞”,作为名词的“一种船尾极狭长并带有突悬横挡的小型船只”。为什么用于代指石竹,现存两种假说,但都与“粉红”无关。一说可能源自“pink”的“穿刺”本意,以此形容石竹“锯齿般的”花瓣;一说源自其荷兰语原型所暗含的“微小”意味(古荷兰语“pinck oogen”〔半闭的眼睛〕即为“小眼睛”的雅称)。“花”的含义最终赋予“pink”另一种寓意:“最好的”、“典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曾见“礼仪的典范”(the very pink of courtesy),1900年前后更衍生出俗语“in the pink”,表示某人或某投资市场正处于巅峰状态。

“tickled pink”始见于1922年,意为“很高兴”,源自一个人大笑或被挠痒时脸颊发红时的样子。至于达到“pink”究竟“发红”到什么样子,《兰登字典》中说是“一种介于浅绯红到淡绛紫之间的颜色”。《美国传统字典》的定义则更接近Photoshop教程:“基本色调为淡红、亮度中至高、饱和度低至中的一系列颜色中的任意一种。”严格来讲,“pink”在汉语中是否能准确对应为“粉”也值得商榷。《字汇补》:“粉,白饰也。”虽《韵会》有“古傅面亦用米粉。又染之为红粉”,毕竟是染过一道。再看“红”。《说文》:“帛赤白色。”《释名》:“红,绛也。白色之似绛者。”至于“绛”,《说文》:“大赤也。”“赤”,《玉篇》:“朱色也。”“朱”,“南方之火所自藏”,古所谓“正色”。由此归纳,汉语中仿佛“发红”的几字按色彩饱和度排列由白起始当为:粉、红、绛、赤、朱,而“pink”在这一频谱上最准确的对应词当是“红”。

“粉”终究带了“红”意,也许是后人染得太多而忘了它“研米使分散也”的本意。到《红楼梦》中有“粉粳”一说时,已经都被解释为“呈粉红色的粳米”。与法国比,中国是个历史更加悠久的地方,倘若能有哪个西方人搞清汉语有“粉刺”一词一语双关地解决掉“pink”的两层含义,想必他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pink粉之刺

上一篇: 道兰德
下一篇: 为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