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电视民主”:英国达人苏珊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如此“电视民主”:英国达人苏珊背后0( 苏珊·博伊尔在位于布莱克博恩村的家中 )

英国达人住院了

从4月11日在“英国达人”选秀舞台上开口唱出第一声,进而成为“英国达人”最著名的选手乃至国际巨星,到精神行为出现异常入院治疗,苏珊·博伊尔(Susan Boyle)仅用了7周。

48岁的苏珊模样算不上好看,一头毛毛糙糙的卷发,有些胖,总之是个普通的中年女人。她有一副心无城府的表情,可能是出生时难产脑部缺氧造成的影响,她有学习障碍,从学校毕业后基本上没做过正式的工作。她干脆待在家里,照顾母亲,为母亲养老送了终。苏珊没什么朋友,除了一只猫,没谈过恋爱,除了去社区的教堂做义工,上村里酒馆“欢乐谷”喝杯柠檬水,她也就能从唱歌中得到乐趣了。

苏珊也有她的梦想,她报名参加了英国最火的才艺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结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4月11日她开唱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插曲《我曾有梦》,让刻薄的评委西蒙·考维尔的眉毛都挑了上去。苏珊的演唱震惊四座,影像被传到互联网上,数千万人点击观看,有了戈登·布朗、奥巴马、黛米·摩尔等政界和好莱坞的“粉丝”,还被欧普拉、莱特曼邀请上全世界最知名的脱口秀。

苏珊夺冠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一直生活在苏格兰小村里的她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原本单纯的内心也随之激荡,精神压力越来越大。5月30日晚的决赛,结果出人意料,苏珊屈居亚军。她向冠军表达了祝贺,但语气生硬,语速缓慢,仿佛在背事先记好的词儿,谁都看得出她很压抑。第二天,她在伦敦北部的皇冠酒店突然被救护车送往一家诊所。这家精神康复专科医院很有名,接收过多位明星病人。警方证实:“根据《精神健康法案》派出了警察参与协助医生为一位女士做了精神鉴定。”

如此“电视民主”:英国达人苏珊背后1( “英国达人”2007年度冠军保罗·波茨;右图:选秀节目的发明人、“英国达人”评委西蒙·考维尔 )

本刊记者辗转联系到“英国达人”的评委、著名小报《镜报》前主编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摩根告诉本刊记者,苏珊突然发病的起因之一,或许是他赞扬了苏珊12岁的对手几句,刺激了苏珊。“苏珊生病,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早有迹象可寻。”摩根说,决赛前几天,两位陌生记者对苏珊纠缠不休,她大发雷霆,说了许多不雅之辞,场面混乱惊动了警察。“她在教堂做了多年义工,非常温和、友善、可爱,她是被推进这场秀的。突然地,一个月之内,她成了最亮的一颗星,任何人措手不及地成名后都会感到名气压得他们神经都快断了,何况几天后她就要参加决赛。据我观察,决赛前一周,苏珊就很沮丧,常常哭得好像洪水决了堤。”

你可以和苏珊幽默诙谐地聊天

如此“电视民主”:英国达人苏珊背后2( “英国达人”评委皮尔斯·摩根 )

苏珊自出生起就住在布莱克博恩村。村子距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有30分钟的火车车程,历史很悠久,一直是工业基地。工业革命时期它以棉纺织工业为主,19世纪中叶因为发现了煤矿成为矿业中心。1986年政府关闭了这里最大的企业——英国利兰汽车制造厂,当地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也没有大起色。它毗邻一座著名的大型名牌折扣商场,因为去购物,我路过那里几次。那是座极为乏味的村庄,没有记入历史名册的老建筑,没有知名的贵族庄园或教堂,多数民居建于上世纪60年代,简单粗糙毫无特色,一看就是劳动阶层的住宅。

苏珊只跟住在邻村的老师弗雷德·奥尼尔(Fred O'Neil)学过声乐。奥尼尔在家里开有私人声乐学习班,很容易就能查到他的电话。本刊记者找到他后得知,近来布莱克博恩村里挤满了记者,他的电话从来没有这么忙过。据奥尼尔向本刊记者介绍,苏珊的妈妈是爱尔兰移民,退休前是速记打字员。“苏珊出生时受到的轻微脑部伤害被渲染得过分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她特别羞怯,去酒馆都坐在角落的一个固定的座位上。他不认可媒体对苏珊“撞了大运”的描写,他告诉本刊记者:“她不是天才,但有正常的智商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你可以和她促膝聊天,谈话充满幽默和诙谐。‘粉丝’和媒体狂热地溺爱她,其实包含了猎奇的态度,恐怕只是5分钟的热情。”

1996年,奥尼尔在教堂的志愿者里发现了苏珊的歌唱天赋,开始义务教授她,一直到2002年。媒体曾攻击苏珊出过唱片:“唱片叫《欢庆千禧年》,是张拼盘,是1999年当地市政机构出资为慈善活动录制的,只出版了1000张。唱片是本地报纸一位编辑伊迪·安德森的策划,找演员试唱时,安德森相中了苏珊。我便指导她唱了一首蓝调歌曲《泪流成河》。由于苏珊只出了这一首单曲,我们都开玩笑称她是‘昙花一现’的歌手。唱片在当地一所职业学院录的,这所职业学院后来也出了个选秀明星利昂·杰克逊(Leon Jackson),他家离苏珊家不远。”利昂·杰克逊是另一档重要选秀节目“The X Factor”2007年度的冠军,之后他的演艺事业还算平顺,多首单曲上了排行榜,唱片销量不菲。

2007年,苏珊91岁的母亲去世,悲痛中她几乎放弃了歌唱,参加“英国达人”是她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搏。奥尼尔说,苏珊声名鹊起之后,师生二人通过一次电话。奥尼尔到过苏珊家,从大门上的投信口扔进去一盒练习磁带。“她现在被团团围住了,你看不到真实的她。”苏珊在名利问题上是张白纸,奥尼尔担心外界的过分关注将扼杀苏珊的天赋,公共宣传机器会把她挤压得粉身碎骨。“苏珊的声音有局限,要保持好的状态,就必须像运动员一样天天训练,做到曲不离口。毕竟,苏珊立志参加大型的演出,那是不同于‘英国达人’几分钟的表演的。”而在经纪人和公关顾问们的围绕下,苏珊唱歌的时间必然会减少。

“英国达人”一类的电视新人选拔秀已经成为普通人获取名利的终南捷径,对此奥尼尔持保留态度。他告诉本刊记者,“英国达人”感兴趣的是苏珊的外表而不是她的歌喉,“我觉得他们(评委、媒体、电视制作人)不愿让苏珊表现出她聪慧的那一面。你听听媒体都是怎么称呼她的吧,一方面说她有天使的歌喉,一方面又对她恶语相向,我觉得他们对她并不尊重”。《太阳报》叫苏珊“Subo”,戏谑她的肥胖身材;还有一个绰号是“毛毛天使”。

选秀节目是英国娱乐业                  最盈利的商业模式

好在苏珊已于6月5日出院,不会打乱西蒙·考维尔(Simon Cowell)为她安排的计划。目前,考维尔负责苏珊的演出经纪。根据合同,苏珊要在6月12日开始“英国达人”的国内巡演,然后去捷克和交响乐队合作演出,还要去美国。至少目前她还是考维尔等人的摇钱树。

西蒙·考维尔是电视史上不能忽略的一个人,他和合作伙伴西蒙·福勒共同发明了电视才艺选秀节目。2002年,他们和独立电视台(ITV)合作推出“流行偶像”:从全英国的普通年轻人中挑出一名优胜者,把他包装成歌星和超级偶像,制造一个神话。当年有10万名年轻人报名参加,节目在英国获得巨大成功,在收视率、广告销售、观众互动上创造了电视历史的新纪录。决赛之晚“流行偶像”的收视率达1500万,冠军威尔·扬和亚军格雷斯·盖茨迅速红遍英国。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选秀节目通过观众电话、短信、网络投票引起了所谓“电视民主”的潮流。

两个西蒙向1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销售“流行偶像”的节目形式和冠名权,做出了50多个版本,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并与第三方例如可口可乐、福特、AT&T等大公司签署音乐使用权等交易合同,仅在美国,2003年“美国偶像”就净赚超过1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两个西蒙、ITV三方闹出了法律纠纷,“流行偶像”在英国只办了两届就停了,三方分道扬镳。根据他们的协议,其他国家版本的这一节目都不能用“流行”一词,只能叫“美国偶像”、“超级偶像”、“音乐偶像”等等。2004年,西蒙·考维尔与ITV联手推出了新的选秀节目“The X Factor”,仍然火爆成功,2007年他们又趁势将“英国达人”投放到电视市场。

选秀节目让西蒙们成为娱乐业的超级巨星、亿万富豪,是电视台、制作公司最赚钱的项目。英国也因为出售真实秀节目形式而成为全球电视节目交易市场最大的出口国,这其中“流行偶像”、“The X Factor”、“舞动奇迹”等选秀节目表现最为出众,是英国娱乐产业最盈利的商业模式和最大的出口商品。

选秀节目不是制造明星的唯一手段,但绝对是最有利可图的手段。为了最大程度造星,两个西蒙创立了选秀节目的模式:评委阵容固定为4人,音乐制作人、明星经纪人、唱片推广、电台名DJ或电视台主持人各一人;评委、主持人事先要平衡好红脸白脸的角色,比如“英国达人”里,考维尔和摩根的任务是让选手“哭”,另两个评委负责拥抱他们,安慰鼓励他们。竞赛程序为,评委从数十万报名者中选出100人,又选出50人,最后剩10人;100名之前歌手清唱,电视台选播;100人以后实况转播,还有对选手的采访;到半决赛,增加了伴奏、舞台、灯光,带上现场观众,正规得像演唱会了,选手还要全国巡回宣传,为自己拉选票。观众通过各种媒体看着选手一遍遍过筛子,最后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优胜者,更是一名超级偶像明星,一个超级赚钱机器。比赛结束,考维尔和制作公司紧接着安排前10名巡演,出唱片,趁热乎劲儿多赚钱。他和优胜者们签了长约,最长达12年,合同期内演员20%的收入归其所有。他的做法被人批为“剥削”,有的演员跟他反目为仇。因此,女王的丈夫、素喜不分场合说真话的菲利普亲王当众叫考维尔“寄生虫”。

今年苏珊也给周围人——公关专家、传统媒体、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特别是“英国达人”享有了国际声誉。决赛之夜“英国达人”的收视率达2000万,也就是说英国60%的电视观众被粘在了ITV上。经济衰退的时期,这样的收视率给电视台带来了多少广告利润啊。Google、YouTube、Twitter等电子媒体靠着苏珊点击率达到数千万,广告量因此而增加。还有博彩业,赌徒们从苏珊身上至少赢了300万英镑。

决赛之际,英国最新富豪榜发布,“英国达人”2007年度冠军保罗·波茨榜上有名,身家500万英镑之巨。虽然和伯乐考维尔无法相比,但一个欠有几万英镑债务,买乐透彩票都中不了奖的威尔士手机销售员,怎么能想到此生有登上富豪榜的机会?穷了半辈子的苏珊也将一夜暴富。

背负着如此重大的期望,还要被世界奉为时代之音,年轻力壮的人诸如20世纪60年代的鲍勃·迪伦、今天的艾米·怀恩豪斯都会崩溃失常,何况48年来一直生活在尘世之外的苏珊?她身边的人无不热切盼望她成功,可是这些热切中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她的生活和利益而考虑?

对快速明星的过度剥削

苏珊报名参加“英国达人”可没想过要从“唱歌”中谋取什么,只是因为喜欢。她很快被绑在“疾速成名”的火箭上,下不来了。

选秀节目是速食时代的成名方式。西蒙·考维尔的公关代理、英国公关第一人马克斯·克里夫德说:“我和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都合作过,在此之前,从未有哪个人以如此迅疾的速度成名。保罗·波茨、苏珊·博伊尔,几秒钟之内改变了名利场的格局。没人知道怎么掌控这种局面。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互联网的介入,使苏珊的成名大大快过以往真实秀节目造出的名人。2002年第一届“流行偶像”的冠、亚军维尔·扬、格雷斯·盖茨的知名度还仅仅限于英国和美国,到2009年已是凡有网络接口处,皆能看苏珊。

英国公关大腕、《成名方式:好莱坞掮客、骗子、造星者如何创建名人产业》一书作者马克·博尔科夫斯基认为选秀明星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怪现象:“我虽不认为名气制造者西蒙·考维尔、电视制作公司剥削了参赛者,但他们的确牢牢盯着赌注。他们成功炮制了保罗·波茨,还想源源不断地拓制出别的名人。于是,我们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成功牺牲品。我不认为苏珊有大好前途,可持同样观点的人是少数。”苏珊甫一出场,从考维尔的神色、语气中可以得知,她是个被可怜、被耻笑的角色。听她唱歌,评委们满脸欣喜,却小心翼翼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位头发乱蓬蓬的大婶正是他们要输送给大众的神话主角,她是“成功实现梦想”的吉祥物。慢慢的,苏珊被催眠,甘心被塑造成某种东西。

同时观众被牵着鼻子去迅疾评判她,看她迅疾成名,又迅疾厌倦她,最终迅疾抛弃她。今天的观众如此理解“电视民主”:我们拥有强大的授予权,我们既能造就明星,就能让明星的光芒熄灭。每个观众都参与进来了,评论苏珊的发型、身材,她的歌声,她的疾病,她的苏格兰口音,她的骂人粗话,据此决定给不给她投一票。媒体向观众供应了评判苏珊的材料依据。小报登出她家房子的照片,指点她的巴宝丽拷贝方格围巾、15英镑的人造革外套,还有她裤子拉链没有拉好的样子,甚至有人在网上津津乐道她的腋毛。老小姐苏珊突然意识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从媒体记者到躲在某台电脑后的变态狂,都能够操纵她的生活,名望的背面是羞辱。

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上电视直播,加上观众现场投票,似乎公开透明,是公共事件,事实上异常残酷。按照规定,英国的每个真实秀节目必须配备心理医生,事先对选手进行筛选。但是,他们遵循的选人规则是:此人要很容易被观众挑出碴子,比如一位女选手几周前刚从精神病院出院,一位小伙子曾因毒品坐牢。这样的人没几天就被淘汰。选秀说到底是表现弱肉强食的节目,所以要在选手之间挑起事端,比如选出一个脾气特别古怪、喜怒无常的人,再来两个冤家对头,让他们一见面就掐架。这是提高收视率必须要有的戏剧冲突。制作者也会想一些办法让参与者的愤怒慢慢聚集起来,最后控制不住大光其火。比赛前,摩根和一位女评委言之凿凿告诉苏珊,她一定会赢,给了她强烈的心理暗示。一位73岁的决赛选手说,他发现苏珊很争强好胜,上一分钟还在笑,下一分钟脸就变了。这些被媒体公开,又成了一些观众攻击她的证据。

站在精心设计的舞台上,聚光灯下,浑身颤抖着听渲染气氛的伴奏乐,主持人拉长声调卖关子,说一句停半晌地公布观众投来的票数,紧张程度远远高过唱片公司的市场总监告诉你CD销量不尽如人意。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压力,不出问题才怪。去年,“美国偶像”女选手宝拉·古德斯皮德不堪忍受考维尔的讽刺辱骂,开车到另一评委家门外自杀,所幸被救。这几天,好莱坞很有影响力的网站TheWrap.com公布了一个调查数据,称最近至少有11个真实秀参与者自杀。网站把这一现象叫做“楚门·休综合征”。楚门·休是好莱坞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他发现自己30年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无处不在的摄像机拍了下来,制作成电视剧集供全世界人观看,从而陷入恐慌,拼命逃离他生活的小岛。苏珊还算幸运,没有被考维尔逼上绝路,布莱克博恩村却是暂时回不去了。■ 选秀背后英国达人选秀节目苏珊如此民主英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