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加胡椒的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殳俏)

爱加胡椒的人0

爱加胡椒的都是些什么人?《欲望都市》第一季的第一集里有条镜头,4位女性好友正围坐一张小桌吃牛排谈性事八卦,这时候来了个年轻英俊的服务生,一边手执大得夸张的圆筒状胡椒瓶直捣桌心,一边彬彬有礼地问:“请问谁要新鲜胡椒?”面对这样直白的攻势,窈窕淑女、女知识分子以及矜持的女时尚中人当然都摇头表示不同程度的拒绝,只有大谈自己春事的萨曼莎不仅接受,且回赠以热辣的媚眼:“亲爱的,我当然,当然需要新鲜的胡椒。”

由此可见,爱加胡椒的都是直面自己某种欲望的豪放派,那些大大方方将“我要”讲出来的人一定都会喜欢胡椒。西方餐桌上的两个亘古不变的瓶子一下子就能展示出两种人的区别来——借过盐瓶轻而缓慢地撒的人多少有点儿虚荣,说话相对来说委婉,眼中多少有点儿阶级意识,而拿过胡椒瓶来猛浇的人一般都天真可爱,聊天的时候没分寸,还挺无厘头,在他们的眼里,上流社会和草根社会没什么决定性的区别。而这也使得“盐派”对“胡椒派”都会有点儿忌惮和鄙视,毕竟大撒胡椒的行为太容易呛到别人,每一餐都吃得这么重口味也非有身份的人的寻常举动。

早在13世纪初,爱不爱吃胡椒就成了区分人品位的标杆,有位叫伊斯帕诺的西班牙人写作了《穷人的宝库》一书,里面所提到的适合穷人吃的调味料里,款款必有胡椒,此人之后成了教皇,即是因为梵蒂冈教堂顶倒塌而终止了其任期的约翰二十一世。1390年左右在为理查二世写的一本贵族菜谱里,胡椒尽可能少地出现,其出场率大概只有整个菜谱的百分之九,因为当时的阔人子弟们都觉得吃胡椒虽爽但非常没品。到了15世纪,在萨勒诺学派的医学论文中,都把胡椒叫做“乡下人的调味品”,只能用来做农民爱吃的豆子之类的糊糊的调味品。

但胡椒毕竟也曾经被看做是国王专用的调味品,当然,那就要追溯到更遥远的12世纪。那时候一磅胡椒的价格能够折算成英国国王葡萄园里一名工人工作一星期的薪水。但随着威尼斯商人及其竞争者越来越多地把东方的香料从亚历山大和黎凡特运到欧洲,作为相对来说本来就不是稀罕玩意儿的胡椒,价格自然是直线下跌。到了1400年,一个英国手艺人一天的工资就可以买半磅胡椒了。虽然仍然有点儿小贵,可是普通老百姓都已经有了享用胡椒的能力。到了“玛丽露西号”轮船沉没的1545年,胡椒的价钱就更贱了,当沉船船员们的尸体在400年后被打捞上来时,发现每个人的裤带上都拴着一袋子胡椒。无聊的海员生活除了烟草和女人之外需要更辛辣的刺激,当然,这个角色非胡椒莫属。

毋庸置疑,胡椒在中国也经历了有如在西方一般的由贵到贱的转变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摆在西餐桌上的银质胡椒瓶,变作了瓶壁模糊不清的塑料胡椒粉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呢?在这里已没有时间赘述。但据我所知,就算再高雅,再热爱清淡的人,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偷偷地在自己的牛肉清汤里加几撮胡椒粉,在自己的虾肉小馄饨里加几撮胡椒粉。有位我很熟识的美食家先生,逢到吃响油鳝糊时便一定会要求厨子在装盘后,于鳝糊的中心撒上厚厚的胡椒粉——“那是一定要的呀,浓到可以让你打一个喷嚏的胡椒味道,现在很多餐馆出于追求清淡的理由竟然不多做这一个步骤了,但自己撒不大好意思,只能央告大师傅善解人意地高抬贵手下了。”■ 胡椒爱加

上一篇:
下一篇: G.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