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传统美的将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董璐)
( 蒂尔·赖特的父亲赖特三世
)
“经典的设计不能反映出设计师的风格。”一手创办潮流时装中心芙蓉天使(Fiorucci)的意大利设计师埃利奥·菲奥罗西(Elio Fiorucci)曾说:“一个经典的设计风格始终是一个行而不变的产品,它从设计到制作都是在工匠车间或者工厂中完成的。”欧洲顶级皮具制造商Ludwig Reiter便是这样实践的,自始至终他们都坚持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手工作坊生产,这和目前盛行的“意大利设计,中国制造”潮流是相悖的。
今年5月,Ludwig Reiter在亚洲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金宝街开张。而事实上,Ludwig Reiter的工厂目前只有50多个鞋匠,每天的产量是100~200双。纯手工制作与工序达300道的固特异制鞋法使得它的产量非常有限,在欧洲就已经供不应求。“我们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欧洲市场,诚如刚提到的,很多大牌的公司都在做廉价的东西,欧洲已开始把便宜货卖很高的价格,这对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高端的品牌来讲,很难生存,我们需要外在的市场,中国就是开始。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俄罗斯开店。” Ludwig Reiter第4代传人蒂尔·赖特(Till Reiter)告诉本刊记者。
蒂尔想要表达的是,手工作坊精心定制的奢侈品与如今批量生产的时尚本来就是两回事。自1885年制鞋大师路德维希·赖特和他的妻子安娜·赖特(Anna Reiter)在维也纳开始制鞋生意,茜茜公主的丈夫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便成为他们的忠实顾客。此后,保时捷的创始人费迪南德·波尔舍(Ferdinand Porsche)、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以及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都足踏Ludwig Reiter鞋。蒂尔现在还坚持欧洲的传统制鞋方法,因制作方法复杂,目前古驰、爱马仕、寇兹等大牌仅有少量这种产品,主要用以维持品牌制作水准的信誉度。Ludwig Reiter是奥地利仅存的手工制鞋品牌,它的正装皮鞋都采用固特异制鞋法。
“普通鞋的内鞋底和外鞋底是粘在一起的,最大的缺点是完全不透气。而用固特异制鞋法做出来的鞋,是完全可以呼吸的。”蒂尔介绍,他拿过一双Ludwig Reiter的正装鞋,鞋底的构造中居然还有软木塞和木条,这双鞋的最后一个制作步骤是由顾客自己完成。“这样压制而成的鞋,会对脚构成最好的支撑,所以开始穿我们的鞋可能会觉得很硬,但穿着穿着,就好像和鞋谈了场恋爱,会越发贴切,和脚型完全一致。”蒂尔表示,制作这样一双鞋要花4~6周的时间。Ludwig Reiter也是采用马皮来制作皮鞋的品牌,因为只用马臀部的皮,它紧密、耐磨,但极难处理,且取材范围小,一匹马只能做两双男鞋。“马皮产品的好处是柔软耐用,而且穿用越久,越有光泽。”蒂尔说。
Ludwig Reiter的制鞋技术曾得到奥地利时装设计师赫尔穆特·朗(Helmut Lang)、德国著名时装设计师沃尔夫冈·卓普(Wolfgang Joop)和英国顶级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的青睐。Ludwig Reiter有一款运动休闲鞋“Trainer”,看上去非常时尚,然而它确是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我们的运动鞋最初起源于为奥匈帝国皇家卫队制作,为他们休闲时所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鞋是复制版。上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不再为军队做任何产品,但开始和设计师合作做一些产品。赫尔穆特·朗是当时很重要的设计师,他设计的鞋那时全是我们做的,包括保罗·史密斯的。为Helmut Lang的品牌我们设计了很多传统的经典款式,‘Trainer’的再现是因为他看到我们以前为军队做的运动鞋,建议我们复制,现在彪马、阿迪达斯也开始做这种鞋,但都是跟进。”蒂尔告诉本刊记者。
( 蒂尔·赖特 )
不过,自从1997年赫尔穆特·朗将自己的公司卖给普拉达(Prada)集团后,Ludwig Reiter与他的合作也终止,合作了12年。收购后运作得不成功,使得赫尔穆特·朗在2005年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品牌。Jil Sander品牌在卖给普拉达集团后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普拉达买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摧毁它们。”蒂尔对此有一点偏激。在当时,小的独立设计品牌多像Helmut Lang一样投入了大奢侈品集团的怀抱。著有《奢华:奢侈品为何已光华不再》一书的达娜·托马斯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总结,她说:“25年前,奢侈品都是由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小规模经营,仅服务于规模不大的缝隙市场,每年大概卖个2000万至3000万美元,多一点的有5000万美元,消费者也多为有钱人。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跟奢侈品或流行时尚一点也沾不上边的企业大亨们开始收购,有时甚至是恶意收购这些沉寂而古老的家族企业,然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这些企业转变成全球巨擘,每年实现几十亿美元的销售额。他们的计划很简单:把目标瞄准中产阶级市场。”
Ludwig Reiter当时也碰到了麻烦。“我们是一个小公司,曾经也想变得有国际感,当时想如果有一个投资方,会有利于扩张,于是找到德国一个纺织公司合作。但我们马上就得到了教训,公司大了并不代表生活变好,我们发现投资方和我们在生产和制作的意图上完全是两条路线,他们不能坚持我们固有的一直追求的传统美。我们所学到的是,小公司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7年前,我们家族又凑钱把股权回购,至今我们仍然是百分百的家族企业,我们虽然是小公司,但很健康。”蒂尔认为,“小和独立,是我们最重要的。”■
( 经典款列狐靴
)
中国是更有意义的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如您所说,现在Ludwig Reiter在欧洲已经供不应求,为何还要来中国?
蒂尔:欧洲的客人越来越笨,他们开始买性价比很差的东西,我们需要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中国非常吸引我。我有一个朋友是在德国做布料的,他在中国也有一个工厂,而且开了自己的店,店里所有东西都是从德国进口而来。中国消费者喜欢高品质的东西,他们更买好产品的账,对我来说,中国是更重要更富挑战更有意义的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那如何解决你们的产能问题呢?
蒂尔:这就是我们决定来中国的最直接原因了。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更大更适合的地方,要把工厂搬过去,可以扩大产能,新工厂是维也纳一个有600年历史的古堡。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选择古堡,而不是新建一家工厂?据我所知,古堡每年的维护费用非常高昂。
蒂尔:的确,如果自己搭一个建筑,比古堡要便宜很多,但是我们的美学是,要看到传统美的将来。因为我们做的是传统鞋,遇见的事情是传统的事情,所以很看重这种美学对我们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多花点钱去买一个古堡重新翻修的原因。我们认为,传统美学在未来会有发展,我们的想法是新的,不是把传统的东西当成博物馆,而是为了让它更有生气,这可使传统之火再次燃烧,而不是被磨灭。这个古堡很大,但不知道能做什么,连公寓也做不了,要让古堡焕发青春,对我们来说也是挑战。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选择开店地址的时候,会不会也有所要求?
蒂尔:现在欧洲我们有16家直营店,大部分都开在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我们在汉堡的店,首先汉堡像威尼斯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州,因为“二战”的时候,汉堡的老房子很多都被摧毁了,这个房子是少数被保留下来的房子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Ludwig Reiter在全球有多少合作店?在中国为什么不做直营店,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
蒂尔:只有3家,分别在荷兰、德国慕尼黑和中国,我们正打算开拓俄罗斯莫斯科的市场,对我来说第一是找到正确的地点,第二是找到正确的人。我们公司如果控制欧洲的市场还是容易的,中国这样的市场,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还是选择合作伙伴比较好。
三联生活周刊:Ludwig Reiter是以手工定制鞋闻名,在中国也会推出定制么?但在中国并没有你们的手工作坊。
蒂尔:我很乐意过来亲自为顾客量脚的尺寸,但如果专门为一个客人定制鞋的成本太高,所以我们会做一些私人定制会,只要定制的客人在10位以上,我就会来中国。其实量脚的尺寸是很辛苦的工作,每一位客人都得花一小时的时间。举个简单例子,早上和晚上的尺寸不一样,所以要计算,加一些还是减一些,算好后还要和客人沟通、试穿。我们曾经给保时捷的费迪南德·波尔舍定制皮鞋,等量完尺寸做出来后,他穿得并不舒服。费迪南德·波尔舍说,他小时候就穿手工定制的鞋,知道所有的鞋都不见得适合他的脚。后来我们就明白了,定制之前一定要让客人试用我们所有现有的鞋型,先找到最适合他的鞋型,而后再根据现有鞋型为他定制,这是我们比其他品牌定制鞋要多的一个步骤。目前我们现有的款式有上千种。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定制一双鞋在中国的费用是多少呢?
蒂尔:现在还不能透露,在欧洲大约为1000~3000欧元。■ 追寻奢侈品传统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