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样,广州匠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苏州样,广州匠0( 北京永乐拍卖公司“明清工艺品”专场推出的清乾隆象牙茜色戏鸟图组雕 )

辽宁省博物馆设有一个“明清手工艺品”展览,馆藏的明清时期玉器、漆器、珐琅器和竹木牙角雕器都被归属在这里陈列。而在拍卖市场,以上几类案头赏玩器通常都被放在“杂项”名下拍卖,从取名也可见它们不是传统收藏中的大项。2009年春季拍卖中,国内市场上首次比较正式地出现了“明清工艺品”的分类,和中国书画专场并列,以往被称为“杂项”的几类制器都包括其中。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的瓷器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戴岱告诉我,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清工艺品作为一个整体的收藏概念,无论审美价值还是市场价值,这两年都开始受到藏家和买家的关注。“这个板块大约在2008年趋热。藏家会看到,以同样多的资金买不到最好的瓷器,但能买到最好的其他门类工艺品,比如漆器或者竹木牙角雕,并形成系列收藏。”

明清两代,中国工艺品的各个门类都走向鼎盛。明末有苏州名士文震亨,为书画家文徴明后人,他写有《长物志》一书,用12卷篇幅记述当时人对造园艺术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审美趣味,其中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等“志”对文人士大夫在工艺方面的艺术标准多有细评。文震亨所在的苏州以及附近扬州、松江、杭州、嘉兴一带,在明代是商业发达地区,聚居了很多富有的官僚士大夫和新兴工商阶层,士子文人趣味和财富叠加,带来对工艺品的消费需求。明代永乐到宣德这段时期成为中国工艺品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除了景德镇瓷器,宣德炉和漆器工艺都在这一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工艺品技术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陶瓷、玉雕、缂丝等传统工艺达致巅峰,珐琅器、竹木牙角雕也受到文人化风潮的影响,愈加向精致华美发展。

竹木牙角雕,是对竹雕、木雕、象牙雕刻和犀角雕刻的总称。与其他手工艺一样,它们也是由民间而入宫廷,并在明清两代达至工艺巅峰。尤其是牙雕,在明清时期受士人文化影响,进入宫廷后又和文房用器风格结合,到乾隆朝时期成就了繁荣局面,涵盖圆雕、浮雕、络花、微雕、茜色等多个技艺。北京永乐拍卖公司“明清工艺品”专场的象牙雕刻艺术专题,推出一件乾隆象牙茜色戏鸟图组雕,就是将多件圆雕组合成为一个戏剧场景,有人物有花鸟,同时以茜色加染,将士人文化和宫廷风格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还有一件清乾隆象牙黑漆地留白山水图笔筒,将减地雕刻技法和髹漆工艺结合,笔筒外壁上的山水渔舟取文人画意境,也是清宫廷造办处的创新。

专工牙雕和犀角雕的宫廷作坊在元代已有,不过存世品现在极罕见。明代宫廷牙雕先由“御用监”制作,永乐十九年(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之后,皇家漆器作坊——北京果园厂也有牙雕出品。到清代,内府造办处是宫廷各类工艺品的制作地。造办处设在北京故宫养心殿南侧,它下面最多时有42个作坊,称为“作”,比如漆作、玉作、木作,由地方官员选荐全国各行当名匠送进宫中,多数来自江南,所以又有“南匠”之称。戴岱介绍说,在造办处里,为皇帝制作牙雕的主要有“牙作”和如意馆两处,其中几个名匠以嘉定的施天章、封岐以及广东的陈祖章为代表。因为竹雕技艺先行达到一个高度,牙雕的活儿很多都由竹雕名匠兼作。这两种技艺相通相融,并无严格分工。像嘉定的施天章,本是江南竹雕大师,早年学马远、夏圭画山水,后来向嘉定竹雕名家封锡禄拜师,雍正年间以圆雕人物绝技进入造办处的如意馆供奉直到乾隆朝。比他晚些进宫的广东名匠陈祖章,在雍正七年(1729年)由广东海关监督祖秉圭送入宫内。祖氏常年打理宫廷采办洋货事务,是皇帝亲信的人。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享有一口通商特权的广州就取代福建漳州成了牙雕出口中心,出过不少名匠,故宫博物院藏象牙席、象牙灯、象牙镂雕花篮、象牙丝编织纨扇等制器都归属为广东派。广东牙雕器能排在诸器前列,还有一个原因是地理优势所致:康熙皇帝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贸易口岸,所有海外进口的象牙原料都要从广州入境,然后才转运到其他地方。后人对广东牙雕工艺的评价,多以“繁”和“巧”来形容,文人气不如江南的苏杭、嘉定等地的文房诸器,但奇巧可夺天工。比如象牙席,要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再细细密密地编织起来。传世的典型广东制器还有一类是套叠镂空的象牙球,代表名作“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被辽宁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的宝贝之一。这件牙雕整体高52.2厘米,三节台柱上放置一个直径12.9厘米的镂雕大象牙球,球面有雕龙十余条被祥云围绕,球内再分6层透雕21个小象牙球,球球相套,每层还都能转动自如。《广州通志》中记录一句民谚,形容当时广东工艺品的技艺:“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苏州样、广州匠,实际上已经概括了明清时期工艺品的两大制作区域:江南和广东闽省。

几代广东牙雕名匠,陈祖章是最杰出的一个。他的存世名作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牙雕《月曼清游册》,十二幅画面,刻绘了王公贵族的女眷们在一年12个月内的不同生活场景,人物、楼阁、山石、器物等各类雕镂技法都包含在内,被认为最完整地展现了清宫牙雕“雅”、“秀”、“精”、“巧”的工艺特点。从这件名作也可以看到当时宫廷里面牙、玉雕刻作坊的大致工作情形:《月曼清游册》是先由宫廷里一位名叫陈枚的画师绘制稿本,再交陈祖章领“牙作”工匠雕刻。有文人画师和工匠合作,宫廷牙雕在“雅”的艺术境界上普遍高出民间作品,但到清后期也因此耽于精细繁复,少了一种天然大气。陈祖章另有一件传世之作,并非牙雕,却比他的《月曼清游册》更被世人熟悉,那就是雕橄榄核舟《后赤壁赋》,现收藏在台北“故宫”。据描述,这件核雕依据果核的天然外形雕成一艘小船,长仅3.4厘米、高1.6厘米,却刻有舱轩篷楫和8个乘船人,每个人物的表情、衣饰以及船舱里桌上的酒食都精妙生动。苏轼《后赤壁赋》的300余字全文被刻于船底,井然可读。1737年,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看到了呈于案头的这枚精美核雕,入宫8年的陈祖章地位完全改观,由只拿3两银子的最低一级“南匠”,直接拔擢成为每月可得供奉12两的最高级别大匠。刻有陈祖章款的牙雕,如今在拍卖市场上身价都很高。2008年5月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曾上拍一件乾隆时期“陈祖章象牙雕二十四孝人物”,估价就超过100万元。■

苏州样,广州匠1( 清乾隆造办处制象牙透雕长链葫芦式香薰 )

苏州样,广州匠2( 牙雕文房诸器是“苏州样”所代表的文人意象。图为清乾隆象牙黑漆地留白山水图笔筒 ) 广州手工艺陶瓷乾隆苏州艺术文化明清

上一篇: 家电促内需
下一篇: 鸡缸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