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的伏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阿伟)

近来,本埠多家媒体开辟专栏,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区县变化进行报道。由于今年3月万盛戴上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媒体报道多集中在万盛如何走转型发展之路上。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报道都回避了万盛资源如何枯竭等问题。近日有机会到万盛区,把这一疑问抛给了该区某委的一位负责人。他说:“按照老口径,万盛2006年已探明的煤炭工业储量为3.08亿吨,已开采2.4亿吨,以目前的产量,只能开采10多年。这是我们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数字。”真是这么回事吗?这位负责人笑了笑说:“实际煤矿储量还有3亿多吨,还不包括黑山谷这一旅游景区储备的5亿多吨。”一前来采访的媒体人士笑称,万盛煤炭储量按目前的产量,再开采60~70年没有问题。

查了重庆市发改委2008年6月的一个批复,该委当时核准的万盛矿区小鱼沱煤矿建设项目一期每年60万吨的产量,该煤矿可采储量约1.3亿吨,仅该煤矿的可采储量就超过了7000万吨,还不包括正在扩能增产的南桐矿业公司以及大量乡镇煤矿的开采量。“据实上报就不可能争取到资源枯竭的帽子。争取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们专门按老口径做的方案。”这位负责人说。在万盛转了一圈,和“枯竭”字面含义相反的是,几乎所有万盛人都对万盛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感到欣喜。因为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中央财政将给予两批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这是一块‘含金量’非常高的国字号招牌。”这位负责人称,“这政策应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还实在,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从产业援助、生态环境补偿、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等方面给予万盛支持。”

万盛因煤设区、因煤而兴,在煤矿最为兴盛的时候,提供了四川省1/4的工业用煤,也为重庆市工业用煤撑起“半壁江山”。1997年,万盛区的地下产业(煤炭)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0%。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煤矿总有一天会挖完。“一煤独大”的万盛未雨绸缪,早做转型发展准备本无可厚非,但这资源枯竭的背后,也留下太多数字游戏的伏笔。 黑山谷伏笔煤炭资源枯竭

上一篇: 民族资本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