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沪杭战役后的战略变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伟)
( 1949年5月,上海国民党守军征招修筑工事的民工 )
退守台湾和坚守上海:一个矛盾的战略
如果说蒋介石是因为集中力量于长江江防而无力对上海防御提前充分部署,那么至少他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后的士气和战斗力是那样溃败。这个判断失误,让他在淞沪战役前所有的战略设计层面都围绕长江防线展开,国民党军几乎所有江南的重兵集团都一字排开于沿江。不但军事部署缺乏纵深,对于上海,事先更未有过多的预设兵力。虽然他也早已有难以坚守大陆的预感,事先做了一个军事上正确的部署,那便是开始经营最后的基地——台湾。
蒋介石在南京失守后的重新布局,设想是“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计划中还包括“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连接舟山群岛、福建诸岛、台湾、澎湖,南到珠江外海诸岛、海南岛”的沿海岛屿链,以期作为未来海上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所有岛屿基地中,福建和台湾则是核心基地。于是从青岛经由福建到川滇,漫长的海岸线和岛链,散布着国民党军队日渐削弱的兵力。而在蒋介石此前的战略中,对于上海的防御工事和兵力并未作好充分准备。
此时从南京两翼渡江的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第10兵团兵锋指向上海,其余各兵团则开始对浙江南部和安徽南下追击。当上海被围困时,三野的大军在数百公里进攻线上,正如同一扇转动的大门,以上海为轴向东南横扫。
上海被围前,三野已经在南京与杭州之间围歼国民党败军6万余人。淞沪战役爆发前的5月3日,三野轻取杭州。上海东、南背海,北临大江,此时“长三角”一带的国民党军已经被封锁在从长江口到杭州湾的大半岛上,上海显然已经成了一个绝地。
尽管汤恩伯在蒋介石授意之下,号称要将上海打造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但实际上,蒋介石已经将上海的黄金、白银和美元及战略物资全部运往台湾,仅给汤恩伯留下2000万美元军费,和20万庞杂的部队。由此,汤恩伯为了方便自己从海上逃走,将上海市区指挥权交与副司令刘昌义,把作为守军主力的第54军和第12军部署在吴淞口两侧,准备随时将这两支最后的精锐撤往台湾。
这或许是汤恩伯能一直受到蒋介石重用的根本——他能揣摸到蒋介石的真正用心。当时,蒋介石一方面命令汤恩伯收拾最后的精锐部队固守上海;一方面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将负责苏、浙、闽、粤、海南等地军事与政治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设在了远离上海的台北。
汤恩伯在上海最初的兵力为52军、75军、37军共3个军,加上8个交警总队,尚不如三野一个兵团。不过其52军是从东北战场撤回上海,是当时为数不多能成建制保留实力的精锐主力部队。
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江防部队的迅速溃败,导致沿江部署的国民党第21军、第54军、第123军、第51军和第99师、暂8师、204师等部队相继撤退到上海。加上汤恩伯将位于浙江东部的第12军也调到上海,上海守军突然迅速膨胀为8个军共23个师,人数达到25万左右。大量败军聚集于上海,对于漫山遍野到处追击敌军的三野部队而言是一件兴奋的事情——这自然是聚歼国民党军残余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
上海守军的膨胀也让自信心增强的汤恩伯重新修订了防御计划。他将此前主力集中于浦东的防线向西扩展,把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安排在上海西部最外围的太仓、昆山、青浦、嘉兴、平湖和金山卫一线,基本呈南北走向,作为大上海半岛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后是其主力部队的4个军,其外围基本与第一道防线平行,更加靠近市区。汤恩伯最后的核心阵地则是上海市区的高楼,它们和上海外围的地堡、碉堡以及各种障碍物,形成了庞大的防守体系。
淞沪战役:一次特殊作战的战略和战术考量
淮海战役结束前,中共中央曾电召刘伯承和陈毅前往西柏坡。当时胸有成竹的毛泽东与刘伯承、陈毅讨论的不是如何渡江,而是渡江后,共产党如何接管京、沪、杭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专门由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华东局新的人事安排——接收上海的难度远比攻克上海更让中共中央担心。
在1949年初,中共华东局已经部署准备了5000名干部组成的接管部队。这支部队从山东沿津浦铁路南下,行程中边学习中共中央接管城市的政策。当这支特殊的非作战部队人员抵达江苏丹阳的时候,已经扩充到9000多人,但在已经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看来,接管上海,最少需要2.5万名干部。
渡江战役出奇顺利,让上海战役突然提前两个月,这反倒让毛泽东下令暂停对上海的进攻。除了接收城市干部不足,毛泽东担心的还是李自成的教训。虽然在进入北平时,这一教训已经被广为提醒,但上海相比北平,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显然有更加复杂的局面。当然,军事集团的准备也因上海的特殊性而面临难题。为了在攻克上海的同时不使城市和居民受损,三野代司令粟裕在5月初便开始运筹上海战役的作战部署。
对于共产党而言,城市的和平解放已经有过多次成功先例。北平由于傅作义和谈成功和平解放,武汉由于国民党19兵团司令张轸起义,迫使白崇禧放弃城防。在上海,共产党地下党同样找到了向往起义的国民党高层——汤恩伯的老师、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计划让陈仪策反汤恩伯。遗憾的是,最终陈仪却重蹈试图在太原起义的国民党将领黄樵松的覆辙,因轻信亲信反被告发,陈仪于是被学生汤恩伯出卖,于1949年2月17日被捕,押往台湾后于6月在台北被处决。解放上海,不得不最终采用武力进攻的模式。
被任命进攻上海的,是华东野战军叶飞率领的第10兵团、宋时轮率领的第9兵团。为了保护上海密集的人口生命,华野最终决定只使用轻武器攻城。
粟裕对上海的进攻策略,再次采用了解放军惯用的迂回进攻方式。他部署第10、第9兵团的30万部队兵分两路。叶飞的第10兵团4个军和特种炮兵部队从常熟、苏州地区,直接从西向东攻击款山、太仓和嘉定的国民党守军外围阵地,继而直插吴淞和宝山,封锁国民党军从海上撤退的唯一道路。而宋时轮的第9兵团则从上海南部沿杭州湾迂回浦东南侧,继而沿海岸从南向北进攻浦东,从吴淞口的东面迂回包围,与第10兵团会师吴淞。
5月12日,淞沪战役打响。到5月27日,不过半个月的作战,上海解放。汤恩伯残部从吴淞口撤往舟山。
毛泽东和蒋介石:变局中的战争视野
1949年5月23日,上海战役尚未结束。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渡江战役总前委,以及各战区野战军首长发出了《关于各野战军的进军部署》的电报,在电报中对于全国的战略和兵力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毛泽东要求华野“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6、7两个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毛泽东同时要求,二野亦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二野目前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但在上海、宁波、福州等处被我占领,并最好由三野以一部兵力协助山东攻占青岛(假如上海占领后,青岛敌军尚未撤退)以后,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很少了,那时二野就可以西进了。
对正准备从西北向西南撤退的胡宗南部,毛泽东提出,为了稳定该部不撤往台湾,能放心地在重庆落脚,暂时不立即进军汉中。同时要求彭德怀领导的西北第一野战军4个兵团,在年底以前占领兰州、宁夏、青海,年底或年初准备分兵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位于西北,并于明春开始经营新疆;一路由贺龙率领经营川北,以便与二野协作解决贵州、四川、西康三省。
此时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虽然大部分还在陇海铁路和长江之间,但已经有两个军从湖北渡江。四野的主要目标,是从华中向广西老巢撤退的白崇禧集团。该集团在当时实力基本未受损失。毛泽东要求四野主力直接南下湖南,8月“可达永州、郴州之线,9月休息,10月即可尾白崇禧退路向两广前进,11月或12月可能占领两广”。
对于南下的四野部队,毛泽东要求其放弃与白崇禧部的当面纠缠,从其更深远的后方迂回,迫使其与解放军作战。
在战略追击期间,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尚在战区之外的台湾。1949年国民党军虽然一溃千里,但海、空军基本完整,尤其是空军,基本没有受到损失。而海、空军是解放台湾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
1948年4月23日,在毛泽东授意下,华东野战军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为未来解放台湾提前开始准备海军力量。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决定“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6至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组成一支攻击部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迅速提出了一个建立强大空军的短期计划:计划通过向苏联购买作战飞机,由苏军帮助培训飞行员,在一年内,建立一支拥有数百架作战飞机的人民空军部队。
在这个计划开始执行时,第三野战军首长根据中央安排,将所属4个兵团的15个军、60多万人进行了战略划分:24军调往山东攻击由美军和国民党联合驻守的青岛;7兵团准备解放舟山群岛;8兵团警备宁沪杭地区并进行剿匪;最精锐的主力9兵团在苏南休整、训练,准备渡海攻台;10兵团则负责进军福建,占领攻台出发阵地。
当解放军在4月23日突破长江天险向江南进军时,蒋介石也开始布置江南防卫的残局。5月7日当他乘“江静轮”离开上海前往舟山时,已经开始计划把台湾建设成三民主义省区。然而17日飞澎湖后,却发现澎湖要塞和营区破败无人。25日从澎湖前往高雄再次得知宁波失手,上海已经处于最后失守的关头。5月27日,蒋介石的日记中出现这样的字句:“上海已于昨日沦陷矣。”
上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依旧试图以台湾为反攻据点。他决心以第6、第22、第8和第12兵团为主力,在福州、厦门、漳州以及福建和广州交界地区设防,将福建打造成屏障台湾、反攻内地的基地。为此他一再电令汤恩伯和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主席朱绍良,一定要坚守福建。
此时蒋介石在福建的部队还有18万人,福州的兵力共5个军、14个师约6万人,但这些部队多数是从长江防线和上海一带撤退而来的溃兵。朱绍良于是根本不想抵抗,也没有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修建防御工事。但毛泽东预感到必须兵贵神速,他命令三野不待江浙稳定,立刻以一部解放福建。
8月17日,距上海解放不到3个月,长途奔袭的叶飞部主力进入福州市区。福州6万守军中1万被歼,撤退的5万人,大部最终消灭在厦门之战中。■ 世界大战历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变局台湾国民党京沪汤恩伯国民党上海毛泽东蒋介石战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