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叙述者”伦勃朗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 《苏珊娜》,1636年伦勃朗作于阿姆斯特丹 )

阿姆斯特丹

从中央车站前的新坝街出发,步行穿过游客最多的水坝广场和红灯区,就到了伦勃朗故居。老屋临运河,一共4层,这样地段的楼房在当年也算是豪宅,据说1639年伦勃朗买下它付了阿姆斯特丹城区最昂贵的房价。老屋里被尽量复原了17世纪旧貌,窄旧楼梯盘旋上去,房间光线昏暗。伦勃朗的大工作室在三楼,是唯一感觉敞亮的地方,墙上挂了他一些学生的画。管理员回答我说,都是17世纪原作,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从各地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借展或购买来。画并不吸引人,看到工作室按照历史资料找来的老画架、颜料和画具,想起18世纪荷兰作家阿尔诺德·胡布拉肯(Arnold Houbraken)写过一件好玩的事,说伦勃朗这人十分爱财,学生们和他恶作剧,用颜料在地板上画些金银币,骗得老师弯腰拾捡。

一层的前厅后面放了一台印刷机,是伦勃朗当年为自己复制蚀刻铜版画的地方。胡布拉肯为伦勃朗写传,描述他是一个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人,兴趣随时变换,所以不管是油画还是蚀刻版画,都留下很多半成品。他家乡莱顿的雷肯霍尔市立美术馆2006年举办过一次弗里茨·鲁特基金会版画收藏展,出版的画册里说,伦勃朗一生创作蚀刻版画总数超过300幅,目前还保存下来的原版有81件。伦勃朗去世后,有一批原版流散在阿姆斯特丹的印刷商和艺术商手里,被低价抛售。莱顿市立美术馆的展览资料里记录:一幅伦勃朗1654年创作的《圣经》故事蚀刻版画,原版于1679年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商Clement de Jonghe的财产清单里出现,将近100年后,它在拍卖会上再次露面,被人以9荷兰盾的价格买走,包括原版和14张印刷作品。

除了荷兰本土,德国和英国是收藏伦勃朗画作比较多的地方。1624年伦勃朗在莱顿自组画室时不到19岁,这之后10年是他实验蚀刻版画技法、作品数量较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代表作大都在1630年前后几年间完成。这部分作品,后来又大多被生于19世纪末的荷兰艺术鉴赏家弗里茨·鲁特(Frits Lugt)私人收藏,至今陈列在他巴黎的一幢18世纪老宅里,由他名下基金会管理。弗里茨·鲁特最初只是一个从事艺术史研究的学者,从少年时代就迷恋伦勃朗绘画,并选择伦勃朗为终生研究对象。1910年鲁特娶进一位富商的女儿,有了足够的财力,鉴赏学养加上涉足拍卖那几年为他在欧洲收藏界积累的丰厚人脉,使他很快成为伦勃朗绘画的一流收藏家。他有15幅伦勃朗早期铜版画是从德国萨克森选帝侯的后人手里购买,维也纳的古典绘画大收藏家阿尔贝蒂纳也转让给他一批代表作,这之后,鲁特就差不多拥有了1620到1635年期间的全部伦勃朗铜版画代表作。

17世纪荷兰绘画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画家们大都术有专攻,有人画花卉静物,有人专画冬天景色,有人画人像,也有人只擅长宗教题材,很像是流水线上的专业技工,客户有订画要求的时候,能据此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人。伦勃朗在1830年把画室从莱顿搬到阿姆斯特丹,本来也是为获得更大名声,赚更多的钱,但他自视极高,有时会突然生出不耐,懒得讨好平庸的市民主顾。他画圣经故事,也画街头乞丐、脏孩子、醉鬼、满脸皱纹的老人。他在阿姆斯特丹的肖像绘制市场很受欢迎,却时不时冒犯一下主顾们的自尊和虚荣。胡布拉肯在他的伦勃朗传记中写到,画家有次接到为一户有身份的人家绘制家庭肖像的订单,期间他的宠物猴死了,悲伤之下,他就把猴子画进了这幅家庭肖像里。主顾自然是不答应,伦勃朗却拒绝把他心爱的猴子从画布上抹掉,最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跟随“叙述者”伦勃朗1( 《圣·斯蒂芬的牺牲》,取自圣经故事,是伦勃朗早期作品之一 )

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smuseum),看到了作为镇馆之宝的伦勃朗名画《夜巡》。和《蒙娜丽莎》一样,这也是一幅被视为有诸多待解密码的画作,300多年里吸引了很多专家去考证,几乎成就美术史上的一门“夜巡学”。作为普通参观者,我不关心画中人物到底谁是谁,但伦勃朗为这幅画和市民阶层爆发的审美对峙以及最后的结局,让人看到这幅画时觉得很被打动。1642年阿姆斯特丹市民卫队慕名约请伦勃朗为他们画这幅群像,准备挂在卫队公会的门厅里。伦勃朗没有按照当时群体肖像的通常审美标准来画,他把人物安排在一个即将出发执行巡逻任务的戏剧性场景里,队员围在队长弗兰斯·班宁·科克(Frans Banning Cocq)周围,位置错落,有虚有实。画成后,主顾们很不满意,因为每个卫队成员都付了100荷兰盾画金,画家却没有把他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描绘。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能够加入市民卫队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谁都不愿意自己成为陪衬。对方要求重画一幅,伦勃朗拒绝,他被告上法庭要求退回画金,并受到人身攻击。这次事件是伦勃朗由富变穷,最后沦落到破产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得罪了市民上层,画像生意受到冷落。

伦勃朗接受过不少阿姆斯特丹权贵的肖像订制,有成功的商人,也有艺术家、作家、官员。在海牙美术馆里,收藏有他1655年为哈伦格(Harringh)叔侄所做的画像,那位老哈伦格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任职,负责拍卖破产者的财物。画像完成一年后的1656年,伦勃朗破产了,正是这个老哈伦格出面主持拍卖了画家的房产和全部收藏、物品。伦勃朗故居里面那些旧家具、摆设、印刷机、画具,都是复原品,原物早就在那场拍卖中散了。

跟随“叙述者”伦勃朗2( 伦勃朗名作《夜巡》 )

伦勃朗的300多幅铜版画,里面有31幅自画像后来非常有名,在画上他故意以各种搞怪面目出现。尤其是17世纪30年代那些自画像,伦勃朗让自己在画中穿上16世纪的衣服——在他生活的17世纪,这些式样被人称为“古装”,有些是他从拍卖市场上高价买到的旧衣物,另一些则是他自己臆想的样式。在他1639年一张自画像上,伦勃朗模仿了提香和拉斐尔两幅作品中的细节,把自己穿戴成画中人物的样子。那时候荷兰早已经进入海运商贸带来的黄金时代,富裕的阿姆斯特丹人买入很多意大利绘画大师作品,其中就有伦勃朗喜欢的这两幅提香和拉斐尔的画。

在阿姆斯特丹,跟随伦勃朗的最后一地是西教堂,就在王子运河北岸,旁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安妮日记》而闻名的“安妮小屋”。坐运河游船从这里经过,总能看到聚了比沿岸其他地方多得多的游客,大部分人在“安妮小屋”前面排队等着进去参观,也有人是在找埋葬伦勃朗的地方——据说他1669年死的时候,穷得只有几件破衣服,尸骨被人送到掩埋穷人的西教堂,连标记都没有留下。在伦勃朗死之前的20多年,他已经失去了妻子、儿子、名誉,还有曾经给过他世俗快乐的全部家产。从他最后一张自画像上可以看到,老年伦勃朗肥胖臃肿,脸上没什么表情,34岁以前自画像上的那些生机和神气都看不见了。他的自画像,叙述了自己的半生荣华半生凄凉。

跟随“叙述者”伦勃朗3( 伦勃朗安葬地阿姆斯特丹西教堂 )

海牙

从阿姆斯特丹坐火车到海牙,不到一小时。莫瑞兹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就在海牙老城区中心,走过国会议事堂内庭和它旁边中世纪风格的骑士楼后,我两次错过了美术馆显得过于朴素的入口。

跟随“叙述者”伦勃朗4( 伦勃朗的故乡莱顿 )

伦勃朗从来没有在海牙生活过。我来这里,是想看伦勃朗的成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当然还有另一位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幢混合了荷兰古典式样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内间高阔但不作势。旧主人是荷兰驻巴西总督约翰·莫瑞兹伯爵,他死后将房子捐给市政府,1821年正式作为皇家美术馆开放,里面的绘画主要来自荷兰王室收藏。

美术馆比想象的小,在里面走动、参观都觉得很自在,没有大型美术馆通常都有的压迫感。《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陈列在一楼的伦勃朗展室。1830年皇家美术馆购买了这幅画,并由国王下令永远不得在拍卖会上出售,以免从荷兰流失出境。《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伦勃朗把画室搬到阿姆斯特丹后第二年的作品,订单来自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和10年后的《夜巡》一样,这也是一幅群体肖像,伦勃朗同样为它安排设计了一个场面,将8个人物组织在特定情节中。也许是因为初到阿姆斯特丹,还没有站稳脚跟的伦勃朗在行事上还没有10年后那么敢于挑战规则,他尽量让每个人物的脸部落在光线照射的范围内,面部表情和细节都描绘得非常清晰。

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画家刻意安排杜普教授右侧的第一个医生手中握一张纸,上面有画中8个人物的名字。在肖像画风行荷兰的17世纪,能够让自己的名字留在画面上是订画者的最高要求。刚刚26岁的伦勃朗显然渴望被阿姆斯特丹人快点接纳,他挖空心思、非常主动地照顾着主顾的需求,1642年画《夜巡》时那种我行我素的心气此时他还不具备。这幅画的背景资料介绍说,8个订画者中间,也有一个人看到作品后表示了不满,理由和10年后市民卫队里那些人一样,因为他没有被画家安排在受关注的显著位置。不过他的抗议没有影响到这幅画被阿姆斯特丹接受并让伦勃朗受到欢迎。

对于伦勃朗,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得到的巨大成功最终帮他下了决心永远离开莱顿。

莱顿

靠近韦德斯提(Weddesteeg)堤岸的伦勃朗故居,实际上只是原址外墙上那块象征性的石版——“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范·莱恩出生于此。”他父母最早的木头老房子在17世纪被一场大火烧了,重修的又在20世纪初被毁,现在这幢红砖房是1963到1980年间再建的,但有一种说法是它很可能并没有忠实于原貌。

莱顿还有一些17世纪的老建筑,有些早就被捐赠出来做了学生之家、妇女之家、养老院,只要不打搅住户,游人可以随时进去参观。一扇老门被吱呀推开的时候,就觉得和400年前伦勃朗的时代又接近了一点。伦勃朗是小磨坊主和面包师女儿的第9个孩子。在他出生的1606年,莱顿大概有将近3万居民,是荷兰第二大城市,有着宽容自由的宗教氛围。10岁那年,伦勃朗被父母送进城里的拉丁学校,原址临街,现在也还保留着。要想读荷兰最古老的莱顿大学,拉丁学校是必经的阶段,就像是大学预科。伦勃朗在这里学了4年拉丁语、数学、历史,还有绘画。从拉丁学校毕业后,他像其他同学一样到莱顿大学注过册,但他很可能从来没去上过课——伦勃朗只喜欢画画,一向宠爱他的父母只好送他去城东斯瓦南布尔的画室学习。在新教堂背后的Langebrug街上,89号就是斯瓦南布尔画室旧址,现在那里是一幢被夹在排房中的两层小楼,底部门面售卖小工艺品。伦勃朗在这里学过3年素描、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几乎每个见过他的人都称赞他是绘画天才。

至今莱顿还是一座安静得几近透明的城市,新旧运河不紧不慢流过市区,有阳光的日子,人们就聚在靠水的餐厅、咖啡馆晒太阳。在河边咖啡馆我认识了一位来自维也纳的女孩,为了追随男友,她从阿姆斯特丹搬到莱顿已经两年,抱怨当地人很好,却太沉闷,日子每天都一样。300多年前,年轻的伦勃朗可能也有同感。离开老师斯瓦南布尔后,1624年,18岁的伦勃朗被父亲送到阿姆斯特丹,拜师著名历史题材画家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他只学了半年,但进步神奇。回到莱顿后,他和小一岁的同学、绣花工的儿子利芬斯(Jan Lievens)一起在父母家中自建了画室。这两个年轻人很快就成了莱顿人眼中的天才,伦勃朗画了《圣埃蒂安的极刑》、《大卫把哥利亚的头献给扫罗》以及《耶稣把商人逐出殿堂》等《圣经》故事题材,1626年开始试验蚀刻铜版画,里面就有他日后被看做最具伦勃朗风格的自画像系列。

1628年,当来自乌特勒支省(Utrecht)的法学家范·布歇尔(Aernout van Buchell)路过莱顿时,他在日记中提到,当地人对一个磨坊工人的儿子十分推崇。在伦勃朗学画并开办画室的这10年,绘画需求在荷兰迅速增长,每户人家几乎都买画挂在墙上作为装饰。按照行业规范,画家只能在每年的公开交易市场上出售画作,所以大多数画家转而在家里接待主顾,扩大名气成了带来生意的重要途径。莱顿虽然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但以毛纺织业为主,和哈勒姆、阿姆斯特丹这些商贸中转地相比,有名气的画家数量少得可怜。大多数莱顿人都习惯了从外省订制肖像画,比如哈勒姆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此人作画从不离开哈勒姆,阿姆斯特丹人请他画像,需要往返接送好几次才能画成,但这也不影响他受欢迎的程度。1632年伦勃朗成名后,哈尔斯仍然是荷兰最有号召力的肖像画家。1630年左右,伦勃朗和利芬斯在联合七省总督秘书、文人惠更斯的赏识推荐下,开始得到来自海牙宫廷的订单,生意一直延续到1633年,共交付皇室13幅作品,其中就有后来被海牙皇家美术馆收藏的《神殿里的西蒙》。

在莱顿,和青年伦勃朗发生过关系的每一个地方,看起来都是对他生活的一段美好叙述,甚至找不出阴影。但在1630年4月父亲去世后,伦勃朗还是决定把画室搬去阿姆斯特丹。在他1630年那幅蚀刻自画像上,伦勃朗双眼瞪视,激情将嘴部线条绷成了一张弓,不忿的目光像是要把前面看到底。■

伦勃朗名作《夜巡》

左图:伦勃朗的故乡莱顿;  右图:伦勃朗安葬地阿姆斯特丹西教堂 叙述者伦勃朗博物馆画家阿姆斯特丹夜巡跟随艺术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美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