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的哲学形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飞)
朋友高中毕业,不愿再去上大学,窝在家里做文学家的梦。据他讲,他是不想被既定的形式束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才去上大学,他既然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总不用再费事去叫别人理顺。
朋友深知“功夫在诗外”,要做文学家不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不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不行的。因此,他悟到做文学应当先从学哲学开始。他发现斯宾诺莎比较对他的胃口:老斯被赶出犹太社团后,就偏居一隅以磨制镜片为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却坚持哲学研究。朋友也正过着清苦生活,走在成为文学家的道路上。老斯的思想通过书信传遍欧陆,朋友也效仿他,频繁发短信给老友诸人,阐述抒发其思想。朋友说:“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斯宾诺莎的幸福,我现在常感快乐,并且这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求诸自身的。”
一日,朋友突然短信告知:“我找到一份工作。”一来二去,终于明白他现在在峨眉山上赶猴子。徒步登山,会在某山腰遭遇猴群,那些猴子极为生猛,并且眼光锐利,会抢夺游客包裹和食物。但作为人与自然最亲密接触的特色旅游,这个山腰非但没有被废止,而且加修栈道故意绕进猴群,一面有贩卖猴食之处一面有寄存包裹的地方,并且聘请了赶猴员,在冒险者们实在无法突围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朋友说,他很陶醉于这种人类创造的扭曲平衡中,人以为用一小包食物就愚弄了猴子,看到了他们气势汹汹又逃之夭夭,边吃着抢过来的食物,边龇牙相向,虚张声势紧张而又卑微的丑态。猴子以为用它表现出的凶猛野性就愚弄了人类,让他们没有反抗地交出手中的食物,乖乖后退。而像朋友一样的赶猴员才是仲裁者。朋友说:“我现在常感快乐,这种快乐夹杂了不可一世的荒野和必然在上的平和。”
“五一”放假回家,毅然决定去拜访这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朋友家在乡下路边,开了一个小摊,有几亩田地。他从摊前装糖果花生的瓶瓶罐罐后探出头来,立即笑逐颜开,从柜台下“嗖”地抽出一瓶酒,顺势抓了一把花生,边喝,边嗑,边谈。朋友说,他现在已经不在山上赶猴子:“好歹送了两瓶茅台,说好让再干一年。却讲什么长假都不放了,现在人都怕和动物亲密接触,来看猴的人少了,还留那么多人干啥。”“那堆猴子其实过得挺好。”朋友接着说,“你看,人类首先愚弄了动物,鸡羊猪马狗能降伏的都降伏了,而后动物反过来愚弄人类。你看那些名犬,那些种马,那些学舌的鸟,现在他们甚至觉得鸡和猪也在愚弄他们。”
朋友从一堆书报杂志下面抽出几张报纸,指着其中几个小块说,“文章倒还发了几篇,不过我现在更愿意去读奥古斯丁,说不定这就是一个使徒降临的时代”。■ 哲学朋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