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披露电动车路线图

作者:李三

日产披露电动车路线图0( 3月3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展出的英菲尼迪Essence概念车 )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日产最强项的是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是否考虑要引入中国?

桥本泰昭:一旦我们开发出了新技术,肯定会把中国作为优先的市场。比如说英菲尼迪,去年在EX车型里有一个ABM系统,360全景环视,是最新技术,通过4个摄像头,合成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显示图。再比如电动车技术,凝聚了日产最新科技,我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入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日产在中国市场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桥本泰昭:从去年的成绩看,日产小型乘用车,加上东风品牌,一共有70万辆的销量。按照今年预计,这个数字会超过。如果按照我们对中国市场总销量1000万辆的预期,日产大概要占到7%的市场份额。

我们在2011年会引入电动车型,日产“五年计划”中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在“五年计划”之后成为中国汽车“零排放”的领先者。现在日产已经和19个国家及城市签署了备忘录,发展比较好的是日本和美国。我们计划在2010年,在日本和美国首先导入电动车,然后2011年在中国销售,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在日产全球战略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

桥本泰昭:目前我们开发的混合动力和业界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开发新能源车的最终目的,一是节约能源,还有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考虑到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终的解决方案不是混合动力,因为混合动力还在使用汽油。只有纯电动车,才能真正解决“零排放”。可能30年也许40年后,等技术开发更加成熟的时候,燃料电池车,可能还会代替电动车,那就是更先进的技术。

三联生活周刊:日产电动车在续航里程、时速等方面是怎样的情况?另外,电动车的充电似乎是个大问题,日产在充电站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

桥本泰昭:我们现在研制的第一批电动车的续航能力能达到150~160公里,如何更好地充电,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不久,我们和中国工业信息产业部签署了一份电动车合作备忘录,从日本神奈川县来的一位知事协调这个项目,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要探索解决如何充电、扩大充电的网络。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可能不太一样,在日本,自己家有一栋房子的情况很多,所以可以在车库就充电,在经销商车行、停车场、大型的超市甚至24小时便利店都可以安装充电装备,另外还有类似于加油站的充电站。在日本我们会先做试点,然后把成功的经验推行到其他地方。

三联生活周刊:日产在中国推广电动车有哪些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

桥本泰昭:一切取决于我们在示范城市武汉的推广行动的进展,还要看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上会有什么动作,综合这些考虑后,我们才会决定具体在哪一年再进行下一步。

总体说,第一个阶段是成车进口,2011年是向中国引进电动车的第一个阶段,13个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中,我们首先和武汉市达成合作。下一阶段是国产化。这两个阶段之后,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再去分析、考虑日后的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在与工信部合作的过程中,日产希望工信部起到什么作用?

桥本泰昭:我们和工信部签署了备忘录合作开发电动车项目。我们会尽可能把自己关于电动车的新技术和中国政府分享,另外还会帮助中国政府制订一套行业标准。如何建设比较完善的充电站,就是很主要的课题。推广电动车,不仅是技术,还有一个如何能够让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并接纳的过程,这方面我们也会和工信部合作。现在电动车的成本还是高于传统的汽油车,所以我们需要各个国家政府的支持,才能继续更好地推广。

三联生活周刊:英菲尼迪作为日产在美国研发的豪华车型,两年前进入中国。请您介绍一下英菲尼迪的销售情况。

桥本泰昭:这两年,可谓是一步步走过来的。首先是开拓市场网络,截至去年底是13家经销商,今年底争取增加到17家,再以后的扩展目标是到30家左右。此外,我们在品质上特别下工夫,英菲尼迪有一套品质保证系统。在产品方面,去年底,5种车型全部引进到中国。可能因为英菲尼迪的身世,我们希望客户是比较年轻一点,30~45岁这样一个年龄段,去年我们提出了“新灵感,新动力”的品牌口号。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在几大市场都工作过的资深职业经理,您如何理解汽车市场?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桥本泰昭:我看中国今年要超过1000万辆的销量,有可能超过美国。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长幅度会有所放缓,但我们觉得中国市场增长的势头是不会改变的。我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的影响力,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还是会对继续发展、稳定汽车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府也会大力推进,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在日产的复兴计划中,中国市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桥本泰昭:从财务的角度,日产确实经历过低谷,2000年提出了日产复兴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到2002年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日产90年代已经开始把一些车型投入到中国,但脚步还不够快,2000年之后,我们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和“东风”的合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我们投入1000亿元,从那时起,我们已经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及其未来的走向。今年,从中国市场来看,日产也希望能够占据其中更多的份额,延续自己来中国市场的成功。■

(文 / 李三) 路线图商业电动车豪华车日产英菲尼迪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