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卑斯山里移动的国界线
作者:蒲实( 阿尔卑斯山远眺 )
近些年来阿尔卑斯山顶的积雪和冰川融化促使意大利和瑞士重新勘界。这条1861年初步划定的自然边界线长750公里,包括著名的马特霍恩峰。
瑞士联邦地形测量局负责国界线管理的丹尼尔·古特克内希特(Daniel Gutknecht)告诉本刊记者:“阿尔卑斯山的边界是用冰脊,即分水岭来确定的,过去用文字描述,现在用航拍制作的坐标图。”1941年瑞士和意大利实地测绘了阿尔卑斯山的国界线,但冰川悄然消融,山峰也发生了移动,丹尼尔说:“地图上,表示冰川山峰的点落在了原来未标示的地方,实地距离有时多达100至150米。”不过瑞士和意大利的面积并未因此改变。“冰山有多处位移,平均10米左右,有的向意大利移动,有些向瑞士移动。”丹尼尔说。这个地区是滑雪胜地,但几乎无人居住,“边界移动只对滑雪场有些影响,一个缆车站被从意大利划到了瑞士,老板很高兴,他之前向意大利的私人滑雪协会纳税,现在不用向瑞士缴税”。
该地区的冰川融化在5年前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意大利气象学会主席卢卡·默卡利(Luca Mercalli)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阿尔卑斯山的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积雪场过去1个月才融雪,现在只需15天。冰川退化了50%,现在仍以每年1米的速度继续退化。”“2003年曾有过罕见的热浪,山上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卢卡说,“但总体而言,阿尔卑斯山的情况也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情况。”在未来的50到100年,也许整个欧洲的地图都会发生变化。“地中海气候也许会向北移动500至1000公里,生态系统也会随之改变。”卢卡说,“北欧国家在能源和环保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意大利行动迟缓,政府很少作为。”
除了环境改变,这次国界变更还有原因。“我们需要向滑雪者和登山者提供更新的数据,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促使政府对地理变化做出更快的反应。”丹尼尔告诉本刊记者,“欧洲有划定精确边界的传统,我们需要精确的数据来更新GIS(地理信息系统),它的框架就是国界线。自然边界遵从自然决定的逻辑,如果地形改变而边界线未改变,那边界线就不实在了。”瑞、意专家提出了“移动国界”的概念。“它是指自然国界线随自然变化而自动变化,处于变动状态,而我们根据需要,几十年更新一次数据。”丹尼尔说,“1941年的瑞意边界条约默认的是固定边界,并未明确这个原则。现在意大利已提交议会讨论修订法律,瑞士只需总理做出决定。”
环境变化引起的国界变动正发生在全球很多地方,一旦关涉资源,特别是水和矿产资源,就会引发潜在的冲突。华盛顿大学的詹姆士·李博士是《气候变化与武装冲突:热战和冷战》一书的作者,他向本刊记者分析:“人们在划定自然边界时并未考虑过自然会改变,他们能否和平接受领土变更是一个问题。在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的冰川问题很可能成为印巴冲突的新因素。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都发源于印控的冰川,冰川一旦融化会引发水资源危机。北极也是这样,冰川退化出现了新的航道和油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都提出了领土要求。而冰川一旦融化,智利和阿根廷对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主权争议很可能再度激化。”
自然边界原则诞生于19世纪。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教授杨泽伟告诉本刊记者:“自然边界原则是欧洲理性时代和民族主义的产物。出于国家安全与战略意义考虑,一些欧洲国家寻求防御或战略边界,倾向于把本国边界扩张至某个特定的山脉、河流、湖泊或是能分隔居民点和民族的天然屏障。”“依据传统国际法,如果自然缓慢改变,边界线应随之变化。如果边界发生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除邻国另有协议外,边界线保持不变。”
中国界山的边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我国与邻国所划定的边界大多具有永久性,很少以冰川山脊这样易发生变化的地貌为界,因此基本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杨泽伟说。但在我国的边界中,“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多公里,有争议的边界线达1700多公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植荣长期研究边疆问题,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还没有在喜马拉雅山7000~8000米的高山地区划界,那里也没有出现冰川融化的迹象。中国界山的边界问题主要是历史权利问题,比如中印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西段的阿克钦地区。”■ (蒲实)
(图片由瑞士联邦地形测量局提供)(文 / 蒲实) 冰川中国边界阿尔卑斯山移动国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