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生活在继续

作者:魏一平

一年后,生活在继续0( 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村民贾学文靠种植猕猴桃为生。地震后忙于抢救猕猴桃,10月份有了收获。今年3月,他参加统规统建,新房已经奠基 )

准确地说,进入映秀,是从看到友谊隧道里那块写着“汶川界”的路牌开始的。黑暗中,大救援时的慌乱和紧张已经远去。去年,本刊记者于5月14日徒步11小时到达震中映秀时,这里是整个地震救援的最前线。

以此为起点,我们一路向东北方向,沿龙门山地震带,重访去年本刊记者曾到过的重灾区。先是都江堰市青城山、虹口乡、向峨乡,之后是什邡、绵竹、安县,直至另一个前线“战场”——北川。

大部分被地震撕裂的道路已经修通,昔日轰轰烈烈的救援场景过去后,一切又重归平静与琐屑。但在这平静中,却透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震中映秀,废墟已被推平。小饭馆里忙碌的孕妇、街道上追逐嬉戏的孩子、板房里精心照料家花的老人,都在静悄悄地重铸生活。梁本贵的“大足铁器店”重新开张,虽然生意冷清了不少,但他没有选择放弃。

在都江堰,“九大碗”厨师张喜强结束了义工生活,带着十几个师兄弟和抢救出来的厨具重新组成了“移动餐饮”,奔忙在各个村落,为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置办宴席。

在什邡,来自红白镇的王尧芳和赵昌明夫妇,正在忐忑和欣喜中等待新生儿的降生。地震夺去了12岁儿子的生命,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只要我们家还是4口人”。

在北川,初一学生庞雅芝被地震截去了双腿,但她仍旧想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她的执拗在于回到伙伴们中间,“我要去上学,同学都去了,我为什么不能去?”

大地震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成员结构,也改变了他们的谋生之道——房子、土地、生意,甚至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可用资源与发展路径。他们必须在原有秩序的基础上突围,寻找新的有生力量。

泰安村的周太军靠着30万元贷款重新修起了农家乐,恢复旅游是这个青城后山村庄的唯一希望。高原村以种猕猴桃为生的贾学文拿不出修房子的钱,便参加了乡里的统规统建,虹口土地紧缺,完成从农业乡镇到旅游乡镇的转身是重建的出路。雪门寺村的生产队长蒋优贵甚至重新启用了人民公社式的组织方式,依靠集体互助,他们的新房已经完工。(魏一平)

(文 / 魏一平) 生活地震一年继续

上一篇: 重建汶川之路
下一篇: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