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四川精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行进中的四川精神0( 食在广州,味在成都。好吃的四川人不断演绎永恒的饮食文化 )

四川一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民风热烈、坚毅,历史上,它为我们留下了那些豪气冲天的诗句,同时这里又有少见的安闲、享乐的世风。这种安闲而热烈的民风以成都为中心,元代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说:自唐代起,这里的人就因“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杜甫公元759年冬天来到四川,他曾作诗感叹:“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尤其是与其时中原的一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相比,成都安然处于太平盛世时的安逸和欢乐。两年后的761年他以“锦城丝竹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诗句描述成都的安乐之风。又有唐人张周封作《华阳风俗录》,卢求作《成都记》,以夸述其胜。

但是这种民风其实不完全出自物产的充盈,出自蜀地的苏东坡深知“蜀人衣食常苦艰”,但并不妨碍“蜀人游乐不知还”。在这种看似逍遥的安闲中,又洋溢着一种激越的豪情,这种豪情体现在诗人中,就成就了苏东坡、陆游那样的千古风流人物。他们在精神上似乎都有两套价值系统,文人士大夫的和四川的,出了剑门,他们是一时豪杰,被贬罚时,还可做他的四川人,如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或如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而在战乱侵扰中原时,四川总是围合出一方保存、收留文化血脉的历史环境。

围合不仅是隐喻,也是实在的地理环境。早在西晋,左思的《蜀都赋》已详尽数点过:“于前则跨蹑犍,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山阜相属,含溪怀谷……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缘以剑阁,阻以石门……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于西则右挟岷山,涌渎发川。”正是因为四周的山区形成了盆地内自成一体的环境,它的东南部山地相对低一些,水汽可淼淼进入,而西北部高山阻挡了水汽的去路,所以盆地里空气湿度很高,雾气很浓,冬天的时候,从北面来的冷空气又被这些高山挡了一下,因此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四川盆地平均温度总是高一些。又由于有充足的水源和水利工程,使四川有了两千多年“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声名。

四川人对社会磨难、自然灾害或功名成就似乎有一种进退持守的应对方式。虽然四川人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移民不断更新的移民社会,构成80%当代四川人的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那次大移民涉及中国18个省区,但不同的时代他们携带着各地的民风,在进入四川后的混杂融合中,与那种久远的穿越时空的川蜀气质相呼应,不断丰富着四川精神。只是缘自此次汶川地震与重建,我们那些散漫的形象记忆和经典诗句,定格成了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故事……那些故事,看起来已经隐匿成众多移民家族的心灵史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精神。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四川精神行进

上一篇: 喜宴:生活仪式
下一篇: 从里面看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