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单全收之后
作者:邢海洋4月底,商品市场可谓“空”气弥漫,沪铜8月合约从4万元/吨飞流直下,跌去5000元;橡胶则从1.6万元/吨跌到1.4万元/吨;锌也从接近1.4万元/吨跌到了1.2万元/吨。不过,这样的跌势却是建立在前期的狂升之上,短短4个月,铜的价格已上涨了一倍,橡胶和锌也有了80%的涨幅。商品市场一轮波澜壮阔的反弹将以“V”还是以“W”字形演绎下去,显然和全球经济走势,尤其是商品市场的“中国因素”息息相关。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经历4个月剧烈的进口负增长之后,今年3月份,我国原油、煤炭和铁矿石等在内的能源及大宗商品的进口额均出现回升。其中,原油进口1634百万吨,虽同比下降了5.5%,但环比增长了33%;铁矿石和铜的进口更创出了历史新高,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208万吨,较2月增加10%,同比增长46.2%。铜的进口增幅更是惊人,3月精铜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了138%。
经济减速期,进口原材料却大增,表面看各有原因,但背后都离不开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因素。去年底,为筹集债务资金,力拓等矿业巨头加大了在我国市场上的推销力度,开始“遍地撒网”式营销,给贸易商和中小钢企直接供货。澳大利亚铁矿开采成本又低于国内和印度铁矿,倾销之下,国内矿石的份额被挤占,半年之内,中国钢铁厂采购的国内铁矿石比重由60%跌至30%。铁矿石创纪录似乎和需求无关,而是三大矿山低价销售创造出的囤货需求。但60美元/吨的澳矿价格已经低于64美元/吨的印度矿价格,也低于国内矿山开采的成本价,与澳矿2008年的长协价92美元/吨相比,降幅已约40%。价格诱人,且有远期需求的信心支撑,不由得国内贸易企业和钢厂不倾其所有囤积矿石。3月底,一度消失的铁矿压港再次出现。
国际铜价的蹿升中则不时伴有国储收购的传言,直到有色金属协会谈到有色金属振兴规划时透露“3年内铝收储100万吨,铜收储40万吨,铅、锌收储40万吨”后,传言仍不能平息。根据全球金属统计局的计算,2008年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33万吨。海外于是纷传国储将消化这批过剩资源,把今年上半年的收储目标定为40万吨。3月中旬,投行麦格理预计国储今年收储的精炼铜为70万到90万吨,按80万吨计就是2008年全球精炼铜产量1848万吨的4.33%,一个国储因素足以使市场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由于国家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并制定了振兴有色金属工业3年规划,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推动“家电下乡”,铜产品消费将比2008年有所增加,国储完全有动力在低价储备足够的铜。2007年全球铜市缺口为12万吨,就使得铜价得以维持在80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如今有了这么多的廉价资源,没理由不相信国储不“照单全收”。
推断国储收铜的价位,因为公开信息缺乏,不能不参照我国的石油储备。国家能源局长在谈到我国第一期石油储备时说,我们所储的原油都是在油价最低的时候购买的,没有在147美元,也就是石油最高的价位储备。国储局和隶属能源局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肩负着同样的战略职责,其决策相信有着相当的一致性。石油价格跌落谷底的时候也正是铜价最低的时候,国储如果从那个时候开始买入,且逐步加大购买量,正和去年12月我国进口精炼铜创历史纪录,且今年来进口纪录不断被刷新不谋而合。
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曾经历了为期一个季度之久的“去库存化”过程。这是一轮相当惨烈的过程,高价原料和成品不得不在低价出售,去年第四季度企业利润跌至谷底。只是借着“4万亿元”和信贷的超常增长带动的投资行为,假之以时间,高价囤积的原材料才在今年初逐渐消化掉。而过去,我国产能和库存过剩,都能通过出口来降低企业存货周转压力。没有了海外需求,新需求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和“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但在新的需求没有成熟之前,经济增长只有减速。以铜加工企业为例,直到3月份,仍有大批企业开工不足,3月份铜的进口量甚至首次超过了国内产量。只是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企业才开始加大产出。问题是,若国储收储释放出的信号只是经济景气的假信号,开工后成品积压,一个众望所归的“V”形就可能演变成“W”形。大宗商品市场,国储唱的几乎是独角戏,希望全部寄托在我国仍将一如既往地“照单全收”上。
为什么我们仍将照单全收?因为存在刚性需求。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已经成功起飞的工业化国家,一个具有丰富外汇储备和具有强大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抗干扰的能力是巨大的,工业化将一直持续下去,直至完成。这个意义上,去年底被信贷危机惊吓出来的大宗商品的极端价格很难再次出现,低于成本的价格总会被刚性需求一扫而空。■(文 / 邢海洋) 铁矿石进口投资煤炭能源之后石油照单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