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进行中

作者:李三

“中国‘智’造”进行中0( 臧敬五博士 )

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的新加坡实验室位于新加坡西部高科技区的一栋大楼里,虽有严格的安保措施,进入研发中心即禁止拍照,但是仅从大楼外观上看,与一般的写字楼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验室占用了两层空间,在这栋大楼办公的,还有新加坡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些机构。4月7日,在葛兰素史克高级副总裁臧敬五博士的许可下,我们得以进入短暂参观,据介绍,新加坡实验室已于去年纳入臧敬五统领的GSK中国研发中心的“辖区”。

实验室工作人员显然来自多个国家,负责人是两个来自英国的生物医学方面的博士,研究人员都很年轻,两个试着用中文介绍情况的新加坡雇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员工。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物和化学的方式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也就是寻找可能治愈老年病的一些基本分子,然后把这些分子转交给其他实验室。其他实验室,例如上海的实验室将利用这些分子进行药物合成,将来有一天,如果GSK真的研制出一种能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品,这里的实验室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2007年,葛兰素史克任命臧敬五博士为GSK高级副总裁,全权负责中国研发中心的工作,中国研发中心的主攻方向是神经退行性病变,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以及神经炎症性病变等,在这些领域为中国及全球研发新药。臧敬五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将中国研发中心的重点放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相关病患数量众多,有大量接触患者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近年来中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发展很快,存在多种可能转化为药品的品种。

到今年7月,中国研发中心成立就已满两年。当然,就新药研发而言,两年很可能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有着丰富经验的臧敬五博士深有感慨:“药品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到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安全性研究、临床试验、注册,最后才能上市。”这将是漫长而艰巨的一段时光,不过,最终目标是明确的:葛兰素史克有关神经退化性药的整个流程将搬到中国。臧敬五说:“中国研发中心与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所不同,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完整研发链的国际性创新药物研发中心。”

GSK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现在已拥有200多名员工,“近年主要是与公司总部合作进行前期临床研究,即以上海为核心,开展国际化标准的临床研究。而3年后,我们期望中国研发中心将过渡到具备全程临床开发能力,扩大产品研发线并建立亚太区临床试验网络”。臧敬五有一个宏伟的远景:“中国研发中心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发展到1000人的规模,成为葛兰素史克在美国费城和英国伦敦之外的第三大研究中心。目前上海已经招聘了180个科学家,其中有45%的科学家来自欧美,他们大多在欧洲和美国都有10到15年的科研经验,其他55%的科学家是来自清华和北大生物医学方面的博士,公司计划到2014年,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将成为永久研发基地。”

历史上,葛兰素史克追求创新是有光荣传统的,在过去的70多年中,葛兰素史克就有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作为非常重视科研的医药公司,整个公司有1.5万名从事科研的科学家以及科研人员,葛兰素史克的研发投入巨大并持续增长,有数据显示,在近8年中,其研发年投入就增长了约10亿英镑。现在,葛兰素史克的全球研发领域涉及癌症、代谢、传染病、呼吸、神经科学、生物制药、免疫—炎症等多个领域,臧敬五介绍说:“去年,我们建立了35个药物创新单元,按不同的疾病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发明,同时还有35个外部研发合作项目。雄厚的研发实力使我们拥有一个源源不断的产品研发线,目前GSK有30个处于三期临床或正在注册的新药。”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一直想成为医生,挽救人的生命,我认为能成为医生很酷。但直到我到了医学院,渐渐意识到要通过认真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随后我对研究产生了兴趣,希望找到新的药物治疗方法,最终解除掉患者的病痛。”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臧敬五用简单的回答勾勒出他多年的职业轨迹。他曾入选2001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当年他曾以“鱼和池塘”为题,发E-mail给陈竺院士,他在邮件中把自己比作鱼,把中国、比利时、美国(他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比作池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出国留学、工作,觉得在“海外池塘”游得欢畅,如今“中国池塘”则越来越有魅力。陈竺赋词回应:“经纬人间事,最贵为相知。海阔江清迎君归,鱼跃正其时……”■

(文 / 李三) 进行药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