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的幸运

作者:李晶晶

收藏家的幸运0( 宋徽宗 )

两周前的一个下午,去保利拍卖公司看到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卷首是明代的杏色提花纹锦;签条为清宫书写“宋徽宗写生珍禽卷”。展开手卷,画眉、山喜鹊、戴胜、麻雀、白头、斑鸠、太平雀等12种不同种类的珍禽跃然于眼前,画得非常细致。画卷共十二段,装裱为长卷。宋代玺印共14方——政和、宣和,及双螭玺共11方,分钤于每段合缝处。最末一段较短,纸边有残印小半方,据其印色,应与上列诸印同时,其尺寸则与传世之徽宗“御书”长方印相同。这幅画是2002年世界上最贵的一幅中国画了,当时拍了2300万元人民币,加上佣金是2530万元。那一年围绕它的话题不断,对于那位神秘的买家,也是多有猜测。毕竟,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作品传世约有十来幅,能在民间流传的也就仅此一幅。

7年后的今天,这幅曾轰动一时的画卷又一次要出现在拍卖市场了。当年的神秘买家尤伦斯夫妇,也早已被大家所熟知。2007年,他们在“798”设立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夫妇收藏有中国古代书画大概200幅左右,逐渐他们发现,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们太稀有,收藏很难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他们夫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所以想将手中的中国古代书画置换为当代艺术。所以这次将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连同其他十几件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拿出来拍卖。”保利拍卖公司董事赵旭告诉我,“尤伦斯夫妇之所以将这些作品交给我们国内的拍卖公司拍卖,也是希望最后能将这批绘画留在中国。”

关于宋徽宗的这幅《写生珍禽图》,在《南宋馆阁录续录》中有记载:“写生墨画十七幅,宣和乙巳仲春赐周淮。可能《四禽图卷》,抑《写生珍禽图卷》,正是赐周淮十七幅中所散失。两者笔墨一致,情调一致,显然是同一时期所作。宣和乙巳(1125年)为宣和七年,时赵佶44岁,明年丙午,即为钦宗靖康元年。是《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或并为赵佶被掳前二年之笔,亦显示其风调与其中期之作有所不同。”

“现在传世赵佶的墨笔花鸟,除《枇杷山鸟》外,尚有《四禽图卷》、《写生珍禽图卷》。《四禽图》为四段,《写生珍禽图》有十二段。其中有竹的《四禽图》有一段,《写生珍禽图》有四段。你看这五到八段所画的竹子,都是撇出的形体,全用焦墨,不分浓淡,竹叶的交加处,都空一白道,使两叶错杂不相混。这和《图绘宝鉴》所说的‘密处微露白道’是相吻合的。”保利拍卖古代书画部经理左昕阳告诉我。

《写生珍禽图》早年为日本颇具盛名的藤井有邻馆收藏。“有邻馆”取意于《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以表达与中国愿结善邻的美好愿望。藤井有邻馆建于1926年,坐落在京都市左京区的冈崎公园一带,是一幢别开生面的三层建筑,带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色彩。它的门前放置着一对石狮子,屋檐用清朝乾隆年间制造的琉璃瓦覆盖,屋顶是用中国古建筑材料建造的涂着红漆的八角亭。创始人藤吉善助,一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曾在明治年间(约19世纪末)留学于中国上海。回国后,便开始广泛收集中国古代文物。

收藏家的幸运1(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局部 )

藤井有邻馆的基本陈列分三个部分。第一层以展览石刻文物和佛教美术为主,石刻方面的重要文物有东汉和三国魏国时期的经书《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佛教文物方面有东魏时期的重要文物“弥勒三尊佛立像”、隋代开皇四年金刚力士像、唐代响堂山石窟罗汉像等。第二层展品主要包括殷周时代的青铜器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做的基准器秦权等,其中收藏的青铜器数量多、质量高,另有中国古代铜佛、玉器、漆器、玺印、封泥、印谱等。其中代表性的收藏是清乾隆玉玺“十全老人之宝”。第三层以展览中国书画、陶瓷、书法、碑帖等中国美术品为主。藤井有邻馆曾经放出绝世珍品、宋代米芾的《研山铭》,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邻馆还藏有宋代黄庭坚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清代乾隆的皇帝玉玺“十全老人印”、清代郎世宁精心绘制的《乾隆狩猎图》等,都是稀世珍品。对于《写生珍禽图》是嘉庆以后流落民间,还是被溥仪带出宫,说法不一。

宋初画院的画家,一部分来自西蜀,如黄筌、黄居、赵元长等,一部分来自南唐,如王齐翰、周文矩等。西蜀和南唐的画家都是在国家灭亡后,随同故主来到汴京的,他们都成了宋初画院的骨干力量。其中西蜀的画家所占地位更重,对宋代画院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黄筌工致富丽的画风主宰了宋代画院的花鸟画风格。故宫博物院所藏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便能看出早期花鸟画重视写生,要求严格的写实能力。此图描绘了麻雀、鸠、腊嘴、龟、蚱蜢、蝉、蜜蜂等20多种动物。虽然不是一幅完整的构图,却是一幅有严格构图关系的写生作品。强调真实描绘,重视形似、质感是这一件作品的突出特色。

“黄筌之后,崔白将生动自然的气息带入画院。崔白构思新巧,工中带写,讲究写实的作风,以及徐熙的‘野逸’情趣都感染着徽宗赵佶,使其花鸟画形成强调观察生活、追求意境、描绘入微、典雅生动的特致,徽宗在画史上成为花鸟画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左昕阳说。

画院到宋徽宗时日趋完备,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招揽天下画家。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与“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训练,不断进行考试。进入画院的画家授以不同的职称,有画学正、艺学、待诏、供奉、画学生等名目。画家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在服饰上被允许和朝官一样服“绯紫”和“佩鱼”。支取钱粮时,画家和书家的叫“俸值”,而其他艺人则叫“食钱”。有如此的优待,加之徽宗本身也是一个书画家,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徽宗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邓椿所著的《画继》“卷十”有这么一段:“宣和殿前植荔枝,既揭示,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而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宋徽宗审美评价精细到如此程度,令百代画工望尘莫及。宋徽宗对日常细微的自然、物理现象体会之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对“形似”、“格法”的深入考究,也成为徽宗时期画院考试的重要标准。

北宋院体画的美学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观察物象的细致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而对于“笔墨精微”的审美追求,也正是北宋画院在徽宗的主持和影响下所形成的新的院体风——“宣和体”的重要特点。这一画风的审美追求的特征在于将准确细腻、合乎物理的形象刻画与诗意的准确表达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优雅、和谐、含蓄的审美风格,体现了皇家富贵,太平景象的审美风尚,虽然这样的太平景象没能维持多久。

就像这短暂的太平景象一样,中国绘画有过的这一段写实的萌芽,或者说一种科学画法,并没能持续下去,不久就被文人画所取代,此后的绘画是只求达意而不写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画面简单,不衬景。画幅前后绘有一胖一瘦姿态不同的两匹马,以极其写实的手段,描画了马匹的轮廓,这反倒显得“另类”。

“我想多少钱都很难衡量这幅画的价值,它能进入拍卖就是收藏家们的幸运。”一位收藏家在听说这幅画估价1000万美元后如此说。■

(文 / 李晶晶) 文物画家收藏家宋徽宗幸运艺术美术文化宋朝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