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塔尼亚胡就任总理
作者:薛巍( 4月1日,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的府邸,佩雷斯(前右)与新上任的总理内塔尼亚胡(前左)以及新一届政府成员合影 )
3月31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在国会正式宣誓就任新一届政府总理。新一届政府由5个政党组成,包括30名部长和7名副部长,是以色列61年历史上最庞大的政府之一。内塔尼亚胡不仅在时隔10年后重返总理职位,还兼任财政战略事务部长;巴拉克留任国防部长,他领导的左翼阵营工党共获得5个部长与两个副部长职位;与利库德集团同属右翼的“我们的家园以色列”领导人利伯曼出任外交部长,此外该党还配得5席正、副部长职位。
59岁的内塔尼亚胡出生于以色列,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位,是以色列政坛著名“鹰派”,1996至1999年,内塔尼亚胡曾出任以色列第27届政府总理。
议会表决前,内塔尼亚胡发表演讲,描绘未来政策蓝图。演讲中,内塔尼亚胡誓言将打击恐怖主义。“我们决心在每个角落阻击恐怖主义,与之战斗到底。”他说,“当前,对以色列和全人类的最大威胁来自试图拥有核武器的极端政权。”
巴以政策是内塔尼亚胡演讲重点。他说:“以色列政府一直愿意与邻国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建立持久和平。我要告诉巴勒斯坦领导人,只要你们寻求真正的和平,那我们就能实现和平。”他说,“我们不希望管理其他的民族,我们不希望对巴勒斯坦动用我们的权力”。
“我们会从三个层面与巴方展开对谈,即经济、安全与外交。以色列无意统治任何人,最终和平协议将使巴勒斯坦人拥有一个自治的领导机构,但机构内不能包括那些威胁以色列生存与安全的组织。我们不会允许任何人置疑以色列存在的权利。”
内塔尼亚胡说:“过去试图寻找捷径的做法只会造成反效果——更多恐怖、更多流血,我们将走上务实道路,切实终止争斗。”他还高度赞扬伊斯兰文化“丰富而伟大”,认为以色列历史中的许多文化是“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创造”。
但内塔尼亚胡一直回避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问题,同时一再强调,“只要不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以色列可签署同意巴勒斯坦自治协议,推进以巴共创和平”,他表示,同归还土地相比,他更愿意发展经济合作,帮助巴方改善经济状况。即先谈经济共荣,再谈安全事宜,最后由外交着手,化解双方争议。而以新任外长利伯曼的态度则更为明确,他措辞强硬地表示,在以巴问题上,做出的让步越多,形势就会越糟糕,让步只会导致更多战争。利伯曼证实,在巴以双方对兑现“路线图”的承诺感到满意之前,内氏内阁不会履行前任政府有关参与边界与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谈判的承诺。
利伯曼在上任第一天就表示,2007年美国斡旋下的安纳波利斯声明“不具效力”。不过利伯曼强调,以色列有义务遵循2003年提出的、美国支持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该路线图规定在巴勒斯坦国谈判开始前,巴勒斯坦领导人必须克制对以袭击。
在内塔尼亚胡于3月31日就任总理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4月1日即表示,内塔尼亚胡“并不信奉和平”,呼吁国际社会向其施压。他说:“很明显,内塔尼亚胡从不主张两国方案,也不想停止建立定居点。”
不过,一些政治分析师对今后形势表示乐观,认为利库德集团虽为右翼,但也并非不知变通。《经济学家》说:“内塔尼亚胡是一个著名的机会主义者,这一特点有时会变成公共利益。以前的以色列领导人,包括他的前任奥尔默特和沙龙,都曾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但都被说服那是实现以色列安全的唯一道路。可能内塔尼亚胡不久就会察觉到这一点。他提出的给予巴勒斯坦经济上的独立而非真正立国的替代办法很快就会显示出是毫无意义的。”
以色列历史上多次和平协议都形成于利库德集团领导的政府。1978年,时任总理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梅纳赫姆·贝京与埃及政府签署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埃以和平条约。2005年,同样担任总理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阿里埃勒·沙龙放弃往日强硬立场,宣布实施对加沙地带第一阶段“单边撤离计划”,从而结束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薛巍)(文 / 薛巍) 就任时政外交中东局势内塔尼亚胡总理国际政治以色列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