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超主权货币

作者:邢海洋

漫漫超主权货币0

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伦敦落幕。与会领导人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将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在未来两年内提供2500亿美元用于贸易融资。此外,还将为区域性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贷款支持。当然,这样的全球协作和我们提议的超主权货币框架差距甚远。

迄今为止,全球超越主权国家的货币只有欧元一种,从欧洲货币单位的提出到欧元的正式实施,前后历经二十余年。而从欧洲支付同盟的诞生到欧元启用更长达半个世纪。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参与者付出了巨大的耐心,几经波折,即使是今天仍时时有人声称欧元区面临着解体的危险,可见超主权货币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

我国倡导超主权货币,本质上和“特里芬悖论”有关,因为信用货币时代,用任何一个主权货币充当世界各国间的支付手段,都回避不了“特里芬难题”。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欧盟统一货币虽不是为直接解决这一难题而来,却是战后历次美元危机中无可奈何的举动。统一货币的第一步是一种被称为蛇形浮动的汇率机制,就是为对抗战后第五次美元危机和由此引起的固定汇率制的崩溃。“蛇形浮动”因共同体内部上下设置了浮动范围,对外却实行联合浮动,汇率走势上类似蛇的形状而得名。显然,这种保持汇率稳定的方法并不容易在不同的主权国中取得一致。那是1972年4、5月间,欧共体和准备加入欧共体的共10个国家开始构筑蛇形浮动机制,但只过了一个月,因无力维持,英国和爱尔兰就宣布退出,英镑和爱尔兰镑重返自由浮动。

除了严格限定汇率的波动范围,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建立内部的货币合作基金和货币单位。1973年4月,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建立,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1974年6月,由“一篮子”的成员国货币加权定值的欧洲计算单位诞生。欧洲计算单位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算的工具,也是共同货币的雏形。

尽管大框架早在20年前就已搭建好,自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到欧元推出又是漫长的20年。其间共同体各国频繁进出,但总体上,从欧共体到欧盟,成员国逐步壮大,对统一货币以和美元对抗的思路也逐渐清晰。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其中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发行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第一阶段是使资本在欧盟内实现完全自由流通,第二阶段是建立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欧洲货币局。1999年1月1日,欧元已开始正式启用,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将投入流通。同年2月28日,欧元区12国货币同时退出市场。

回顾欧元的产生,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说明超主权货币从提议到最终实现,远非一个G20会议可以见到实效,提出建议仅仅是一个开端。幸而提议虽在本次会议上遭到阻挠,未予讨论,但今年9月的G20会议将成为议题。考虑到欧元是在欧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超越主权国家的全球化货币的基础也只有建立在全球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背景上。这个意义上,一个提议已经是好的开始。

至于超主权货币从哪里起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还是另辟蹊径,似乎只有留待未来各国政府间的博弈。本次G20会议上,日本和欧盟各出资1000亿美元,我国出资400亿美元增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了发言权,至少削弱了美国一股独大的局面。■(文 / 邢海洋) 主权漫漫货币

下一篇: 吃完了就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