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建造核潜艇的“时间差”
作者:宋晓军(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 )
伦敦G20峰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在美国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圣路易斯的特鲁里街广场酒店,美国海军第7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SSN-779被正式命名为“密苏里号”。第二天,当中美首脑在伦敦进行举世瞩目的会晤时,同一天出版的《简氏防务周刊》报道称,美国国防部认为,2009年或2010年中国在“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上配备了“巨浪-2”潜射洲际导弹后,将获得更加不寻常、更加灵活的战略打击力量。那么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与中国的“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有什么关系呢?
“针对所预测的2020年时中国的潜艇兵力规模,美国届时保持48艘攻击核潜艇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这是2007年11月美国国防、外交事务、防御及贸易专家罗纳德·奥罗克(Ronald O’Rourke)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的一段。这份题为《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兵力水平与采购速度——背景及向国会提出的问题》的报告认为,为了应对威胁,美国海军应该加快目前唯一还在生产的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的采购数量。报告通过论证认为:从2020~2033年这14年期间,美国攻击型核潜艇的兵力规模要低于48艘,最低的两年——2028~2029年为40艘。为此“报告”呼吁国会增加预算,至少从2009财年开始至2011财年将每年采购1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改为每年采购2艘,这样才能刚刚满足应付威胁的需要。2008年12月22日,美国海军与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公司签订了未来5年采购8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合同,合同金额规定的140亿美元与“报告”中建议的从2009年开始追加拨款数额基本吻合。
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对抗强度最大、投入最多的就是核武器之间的抗衡。当时美国认为,陆基井射洲际导弹在核战争中的生存概率仅为4%~6%,陆基机动洲际导弹生存概率为30%~40%,空基核弹生存概率为50%~60%,海基洲际导弹生存概率为90%,为此美国开始大力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但在苏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拼命发展海基核力量的形势下,美国开始大力发展攻击型核潜艇,在全球的大洋深处跟踪监视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降低苏联海基核力量的生存概率。为此,美国在1972年到1992年期间,建造了62艘可在北冰洋下巡航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并设计了性能更好、价格更昂贵的后续艇——“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1990年单价30亿美元,仅建造3艘)。苏联解体后不到2个月,美国就终止了“海狼级”核潜艇建造,而单价20亿美元左右的“弗吉尼亚级”就现身了。一开始,为了减少成本,“弗吉尼亚级”在设计上摆脱了“冷战”时美国对核潜艇“高航速、大深度、声隐身”原则的前两项,设计水下最高航速为28节、最大下潜深度为240米(“洛杉矶级”为33节、450米,“海狼级”为35节、600米),但最终考虑俄罗斯和中国尚存有海基核打击能力,还是将“弗吉尼亚级”的最高水下航速设计为34节,最大下潜深度为448米。但为了兼顾执行对陆打击任务,艇上加装了射程为2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筒,同时在设计上注重了浅海作战性能(目前已有5艘服役)。2001年后,美国认为,中国经过20年停滞后重新启动了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加之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一方面将60%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布在太平洋方向(20年前为15%),一方面游说美国国会加快建造攻击型核潜艇的拨款。2008年,美国将太平洋方向的攻击型核潜艇的部署数量增加为30艘(占总数的56.6%),同时加紧了对中国可能部署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南中国海的情报收集。
按照英国的《简氏战舰年鉴》公布的数字,从2007~2013年,中国将有4艘“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这正是美国海军建议在“洛杉矶级”核潜艇陆续退役后,加快“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建造速度的真正原因。现在的问题是,2008年12月22日美国海军与潜艇制造商签订的加快采购“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140亿美元的合同并未得到国会批准,同时在奥巴马政府可能要裁减开支的67项武器采购项目中,亦有“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如果美国为了弥补中、美核潜艇建造的“时间差”,进而实现降低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生存概率的目标,看来只有印美元了。而这对于拥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注: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要增强海军的核反击能力。)(文 / 宋晓军) 核潜艇时间差建造